“走村填手册,入户问经营。实事实心做,但留百姓评。”扶贫之初,张文艺在日记中写了这两句话。既是记录,也是勉励。
2015年7月,农行山西阳泉分行员工张文艺被组织委派到阳泉市平定县岔口乡主铺庄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5年时间里,村集体有了旅游发展大产业,村民有了致富小产业,贫穷山村的村容村貌和贫困户收入有了明显改善。
2017年,全村44户83人全部脱贫。“旧貌渐离新貌栽”爱好诗词的张文艺又能高兴地作诗。
为村集体谋一份立得住的产业
初到主铺庄村,张文艺找不到诗歌里的田园风光。“山高、坡陡、地薄、林稀、水少。”他这样总结村子的自然状态。
村庄依山而建,村民居住以石头窑洞为主,水窖是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由于地薄,经济林稀少,村民耕种传统的玉米、谷子、核桃等作物。村里没有通公共汽车,村民有个要紧事儿,只有村主任一辆破旧的面包车应急。
修路、通水,村集体没钱。张文艺和村干部开始找钱,一点一滴地改变村容村貌。可要摆脱贫穷,“就得改变村里没有大产业的现状”,张文艺和村支两委想到了一块。
经过调研分析,主铺庄村决定凭借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当地3A级国家自然风景区红岩岭,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为主的“旅游+”为脱贫产业。
2016年,村里依托帮扶企业建设了百亩采摘园和百亩连翘以及花椒林、盆摘果树、枸杞种植、生态花椒种植等休闲农业项目。
景区优先雇佣贫困劳力参与餐厅服务、景区安保以及维护、建设等工作。根据用工不同,村民一天能挣到80~200元不等的工资。
村里鼓励部分贫困户利用景区资源,制作销售豆类、谷类、压饼、手工艺品等特产售卖,同时扶持农户自建自办农家乐、民宿游等项目,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创业。
去年,红岩岭景区接待游客量达8万人次,旅游收入17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000元。主铺庄村成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会员,并获得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
投下“种子”,孵出“致富蛋”
村里有了大产业,村民有活儿干,村集体和村民也有了进账。村容村貌的整治开始稳步推进。
看着投身到乡村旅游中的村民逐渐熟悉经营,有了致富信心。张文艺开始鼓励村民发展自家的“小”产业。通过当地农行,他为村民争取到每户6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又通过自己同学的关系,联系了河北卖鸡的养殖户。
鸡苗到户了,问题却不期而至。2016年7月,一场暴雨打乱了产业脚步。道路冲毁,贫困户拉锁家的鸡全部被冲走,房屋倒塌。另两家贫困户也受灾严重。
面对着一筐筐白花花的鸡蛋,张文艺犯了愁。眼看村民的希望付之东流,他担当起村里农产品的“宣传员”和“销售员”,把鸡蛋装上自己的车拉出去卖。
每次周末回家,张文艺的车里都塞满了笨鸡蛋、山蜂蜜等农货。他还通过抖音短视频平台和微信朋友圈为村里的山蜂蜜、笨鸡蛋做推广宣传。不久后,帮扶单位、沿途各村的爱心超市成了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不少市区消费者的订单,张文艺开车送货上门。
就这样,张文艺的小捷达车成了村里农产品的专业运输车。他的爱人开玩笑说,我坐车的次数,还没鸡蛋坐车的次数多呢!
鸡蛋销售有了着落,村民致富信心重拾。如今,村民们养鸡、羊、蚕、蜂,种植果树,有的还开起了农家小饭店,“小”产业有声有色。
找回乡村的精气神
“村口水池修建,几人迎初暑。割坡刨药改广场,养鸡又栽树。”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村里的环境也一天天变好。张文艺用诗记录下村里的改变,修蓄水池,建文化广场,绿化通村公路……
“环境向好,村民的精气神也要找回来。”张文艺邀请专业人士在通村公路沿线的墙上绘制了宣传彩绘画。还组织村民成立了文化宣传队。农闲时节,他们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景区办节庆活动,大伙儿还能去表演,赚工资。
5年的扶贫时光,带病送鸡苗入户、雨天走访贫困户、严冬消费扶贫……诗歌记录着张文艺扶贫的点点滴滴。村民称他是“诗人书记”。
“山路青青绿相连。山鸡野兔齐赛跑,千花百果共争艳。老翁急去摘瓜菜,新妇奔来做饷餐。”也正是这样的诗歌重塑着主铺庄村的田园风光、安居乐业,写进了张文艺的扶贫岁月。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