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施维 详情
三农“施”语⑭||农村环境整治要谨防“勤劳的懒政”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柯利刚
  • 作者:施维
  • 2020-09-01 09:49:01

还记得“尬厕”吗?

山西省娄烦县农村改厕中出现半吊子“尬厕”——村里到处是白色的厕所蹲坑,却没有围墙和屋顶,农民只能四处躲藏如厕,被媒体称为“尬厕”。

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当地迅速进行了整改,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引起笔者关注的,是曾经发生于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据当地一位乡党委书记反映——上级来检查,农民不愿意打扫,一个老支书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自己拿起墩布挨家挨户擦厕所。“老人很委屈,平时在家,孙子拉下,家里人都舍不得让他去收拾。”

小小的细节,却耐人寻味。

这位乡党委书记反映的,是有些地方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政府干、农民看”的问题。发生在娄烦县,或者有一定特殊性。但类似的问题和现象,在其他地区似乎也不少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本是为了解决农民需求最急迫、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可实践中为什么有的农民却成为旁观者?

是因为这些农民不需要吗?或者是因为他们觉悟低、太懒惰呢?不可否认,受风俗习惯、生活传统等影响,有些农民对改善环境及生活条件的愿望并不强烈;此外,由于环境改善具有外部性,也有个别农民感到不论自己干不干,都能享受成果,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但更多的还是因为,有些地方在工作中方法出现了问题。

有些地方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政府一味大包大揽,手伸得过长,导致农民群众对自己家里的事也操不上心、说不上话;有的地方为了赶进度,什么事情都不和农民商量,问计于民走过场,渐渐地农民也失去了热情;一些地方宣传动员不够,导致农民群众只知道上面有要求,不知道自己有责任;也有些地方出发点就是为了给“上面看”的,而不是为了“群众用”的,农民自然也只能在一旁“看”了。农民的旁观与等靠,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不得其门而入。

农民的事情农民却被排斥在外,这样就容易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政府直接干或者也能干得不错,但是农民的获得感却没有那么强,而且也失去了一次凝聚农民、团结农民、发动农民的好机会。环境整治贵在长效,如果农民的意识没有提升、习惯未能培养,那在软件上就存在短板,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

另外一种结果,就是直接走样变形、离题万里。近期,有记者跟随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在安徽、河南一些地方现场检查发现,在一些完成厕改的地区,抽查了10多户,竟无一户使用新厕所。或是冲不上水的,或是马桶堵的,或是化粪池变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技术的问题、资金的短缺、时间的限制等等,但其实都能看到一丝相同的因素——农民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好,在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农民是缺位的。

笔者在基层调研时,听过一句话记忆尤深:政府不包办,难度小一半!很多时候,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遇到的困难,不是政府管的太少了造成的,反而是管的太多了,是一种“勤劳的懒政”。怎么说呢?现在很多基层的工作考核压力都很大,时间紧、任务重,于是往往有些政府部门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就干脆“撸起袖子”自己上手干,把农民撇在一边。看似很“勤劳”、很“辛苦”,却往往事倍功半。这种懒不是体力上的懒——不愿意干事,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懒——懒得和农民打交道,懒得和农民商议,懒得和农民沟通,以为这样更直截了当,效率更高,却忘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换个角度来看,那些环境整治工作搞得好的地区,可以说都是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地区。例如:陕西延安各乡镇农村创新成立了“垃圾兑换银行”,农民可以依靠积分兑换牙膏、洗衣等生活商品,有效调动农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福建省坚持“村民的事村民办”,发展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村工匠的作用,确保群众在资金使用上有知情权、村庄规划上有话语权、村庄建设上有监督权、项目招标上有表决权;陕西留坝把全县30万元以下、技术含量不高的小型工程下放至乡村层面,由村党支部建立扶贫互助合作社管理,合作社生产经营队承接,让农民投工投劳打工挣钱,实现了乡村治理的进一步深化和集体收益的进一步增加;广东大力度落实定期实行片区“大比武”“打擂台”机制,出现了“潮式选美”“云浮专项赛”“阳江三档制PK”等形式,探索出一条通过“比武竞赛”方式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好路子……他们的经验非常可贵。这些地区实践的价值在于,通过农民主体性的发挥,不仅有力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更实现了“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统筹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简单的八个字,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核心是农民,政府是关键。当“我们”伸出手要指责农民的时候,当“我们”工作中觉得受到委屈的时候,其实不妨再多从农民角度考虑一层,或者就能少些情绪、多些办法了。把农民看得更重些,和农民贴得更近些,多给农民点权力,多给农民些空间,那么困扰我们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