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生活是一本隽永的书,那么对于小康,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但不管怎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
在浙江采访的近一周里,记者的足迹跨过十余个县市区,看到“两山”转化过程中,到处迸发着的勃勃生机;看到环境持续改善后,每个人自觉成了守护者;看到资源高效利用蔚然成风,成为一种共同追求;看到城乡的界限在逐渐模糊,城是乡的CBD,乡是城的后花园。而点点滴滴,汇聚起来的正是浙江农民生活的“绿富美”。
分出来的绿色“新风景”
“晚上如果住下来,我就带你们去找垃圾,随便走进一个小区,检查有没有垃圾分类,分得对不对。”采访临近尾声,金华市金东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琰向记者发出了邀请。底气的背后,是今年上半年整个金华市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了97.3%。
金华地处“浙江之心”,过去以坐拥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义乌市,以及位列全球最大规模影视拍摄基地的东阳横店名扬天下。但如今,垃圾分类成为又一张“金名片”,最近两年里,吸引全国各地前来取经。
金东区东孝街道下王社区是记者的首个采访点。当全国很多社区都在为如何做好垃圾分类而抓破脑袋时,这里的居民参与率和知晓率均达到了100%,源头分类准确率高达95%以上。
下王社区居委会主任郑循华揭秘:3支队伍抓宣传、指导和检查,6项制度作保障,操作方法则采取“两定四分”,即定时定点投放,以及分为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四大类。
如果下王社区垃圾分类的精细化程度让记者刮目相看,那么到了永康市舟山镇下辖的端岩村,一个人均日产垃圾仅38克的“网红村”,展现给人们的是,由垃圾分类带来的一场乡村“裂变”,令人叹为观止。
端岩村由原来的端头和白岩下两个村合并而来。3年前,集体经济还是“剃光头”,加上无工业、无名气,当地戏称“三无村”。“去年,村里的经营性收入超过8万元,今年有望突破5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俞海边走边说,信心满怀。
49岁的俞海,曾是金华美容美发协会的会长,拥有上百家分店。几年前,在老书记的感召下,俞海放下了城里的舒适生活,回到老家当书记、搞发展。尽管端岩有山有水,但并不具差异优势,俞海准备从垃圾分类入手。
上任后,俞海先是召集石匠、木匠,在人气最旺的地方打造别致的“垃圾之家”,供村民统一定点投放垃圾,紧接着开设资源兑换超市,电池以旧换新,灯泡拿来换盐,积分兑换雨伞……还别说,小小垃圾分类,干出了大名堂,引得万人慕名而来。
环境搞好后,村里因势利导,大力发展“美丽经济”。今年4月,举全村之力打造的塘湖山庄开门迎客,餐饮、民宿、研学、旅游一应俱全。开业以来,周末几乎客房爆满。而村里头,原先只有小卖部,现在农家乐、面馆、土特产店,咕噜咕噜全冒了出来。
播出来的致富“新农活”
如果不说它“前身”,谁会想到,眼前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的这个乡村振兴综合体,曾是个闲置的农贸市场。如今,千余平方米的空间成了“农民网红”的摇篮。据了解,自去年7月正式启动“村播计划”以来,柯城共培训了3100余名新农人主播,开展直播2400余场,产品销售额达3000万元。
51岁的王惠兰,是衢江区廿里镇塘底村人,初中学历。记者采访当天,是她的第六次开播。前不久,王惠兰在另一个村里开了家民宿,赶来柯城学直播,为的就是能在网上“卖房间”,同时也能帮助乡亲带货。
这个综合体由名为“妙趣互娱”的第三方机构来运营,其在内容制作和直播培训上颇具经验。该公司副总孙伟告诉记者,这里已先后开展了7期培训,受训学员超千人。“一般来说,初级培训是‘扫盲型’,筛选出一批种子选手,紧接着深度培训。一批精英脱颖而出后,再进入实战训练营,以赛带训。”
王惠兰还是“种子选手”,开播还得有人带,而返乡创业种多肉植物的上蒋村村民徐晓华,则已是粉丝量达15万的“网红主播”。每天持续5个小时的直播里,他如同打了鸡血,口若悬河地叫卖自家产品。从保险业务员,到种植主体,再到网络主播,如今,徐晓华全家总动员,妻子助播,姐姐运营,父母打包。
徐晓华说,起初做直播时,身边人都不理解他,还有的指指点点,称其不务正业。随着越做越火,“看热闹”的人竟成了铁杆粉丝,甚至拜在了徐晓华门下,也学起了直播带货。过去一年,依靠直播,徐晓华完成了近300万元的销售额,还被冠以了“多肉娘娘”的雅号。
记者发现,农民当主播,可不是简单露脸亮相。在乡村振兴的讲堂里,他们还得学习选品、包装、物流、运营、传播等,提升掌握整条供应链能力。尽管并非人人都能成“网红”,但这些新理念、新事物,就如同一颗种子,破土而出后,茁壮成长、开枝散叶。眼下,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拿起手机当主播,已成为衢州农民致富新潮流。
治出来的美好“新生活”
乡村治理得好,能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宁波市宁海县的老百姓最有体会。当地有项重大县域治理创新,名叫“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三十六条”,被广大基层干部亲切地称为“36条”。自2014年推广实施以来,有效推动了农村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依法治理,干群关系和起来,百姓生活美起来。
桃源街道下桥村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十年前曾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如今,棚屋连片搭建而成的菜市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00多万元租金的商贸楼;乱堆乱晒的马路市场也不见了,经过沿街绿化提升和污水改造,变化翻天覆地。
面对记者采访,村党支部书记陈冬娥深有感触:“‘36条’解决的就是公平、公开问题,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我们才能大胆干、放心干。”去年,村里又将年租金100多万元的村办公楼整体收回,打造成文化礼堂。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各种优质的文化资源。接下来,村里还计划兴建村级老年活动中心。
“36条”不断被发扬光大,而作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枫桥经验”则在其发源地诸暨市历久弥新,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意义。当地暨阳街道的鼎园小区,就汲取老经验的精华,推出了“共享小区”。
魏建福是小区业委会副主任,出生于枫桥镇,“枫桥经验”就像棵大树,在他心中深深扎根。3年里,他与业委会的同仁们挨家挨户了解需求,宣讲垃圾分类、处理邻里纠纷,让矛盾丛生、乌烟瘴气的“脏乱小区”,成了令街坊羡慕不已的“网红小区”。
记者看到,在鼎园小区,共享精神无处不在:谁家蔬菜吃不完,就放在门口的共享菜篮;谁家绿植生了病,小区专设花木救护站;还有共享书吧、共享雨伞等。在这里,居民们亲如一家,高楼公寓里,重现儿时农村弄堂里的邻里和谐画面。
谈起“枫桥经验”,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三句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而现在,诸暨百姓遇到问题,只要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都能“找个说法”。这里有11个部门21项职能入驻,基本实现应入尽入,而且通过“枫桥经验”网络版,实现了网上调解。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