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成果选介 详情
“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重点专项成果选介(六)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高林雪
  • 作者:高林雪
  • 2020-09-16 20:13:52

一、小麦宽幅晚播增密-玉米扩行缩株粒收技术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最当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早把节气、谚语和农事结晶成了农耕文化和文明,并用最简单的句子传承下来。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不断加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由230ppm突破到415ppm,全球变暖对黄淮海东部粮食生产系统影响日益显著。

黄淮海东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该区域农耕期内≥ 0℃和≥ 10 ℃积温的倾向率分别为46.3和23.1 ℃.d. (10a)-1,上升趋势明显。玉米收获早,籽粒水分高、充实度差,产量潜力远未发挥;小麦播种早,冬前多生2-3片叶,多增1-2个分蘖,易造成冬春季冻害,大量分蘖受冻死亡,造成养分丧失;中期群体郁蔽,叶片早衰不利灌浆;后期茎秆细弱易倒伏,导致15-30%的产量损失。

针对这一问题,在“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黄淮海东部小麦-玉米周年光温水肥资源优化配置均衡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项目课题中,李勇教授团队在鲁西南区域推广了“小麦宽幅晚播增密-玉米扩行缩株粒收”模式-“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小麦晚播给玉米季留出充分生育期,增产35-40kg/亩、含水率22.8%,可实现粒收;小麦晚播增密镇压,实现了冬前壮苗、返青旺苗和足群体、壮个体的效果;周年N肥利用效率提升12%,产量增加6%,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节本增效100元/亩。该技术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河庄村同一地块创出小麦亩产801.9和806.3公斤、玉米721.73和758.77公斤周年高产纪录,实现了该区域小麦-玉米周年全程机械化粒收,社会效益显著。

二、小麦赤霉病智能预报技术

赤霉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不仅会引致小麦减产、种用价值降低,还威胁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直存在预测难度大、准确度低等问题。

在“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中,“北方小麦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胡小平教授团队建立了赤霉病预测模型,研制出小麦赤霉病预报器,构建了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赤霉病测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预测准确度超过90%。该系统依据小麦抽穗期间的气象因子、初始菌源量、小麦抽穗始期、品种开花期值等自动给出蜡熟期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利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病情”。当预测结果超过防治指标时,系统会自动将警报发到相关负责人手机上,科学精准指导病害防控。

目前,该技术已在13个省200余个县市推广使用,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研究成果荣获陕西省2019年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流行性重大病害的精准监测、早期预警和立体化综合应急绿色防控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图片1.png

小麦赤霉病预报器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