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隔耕作秸秆条带还田构建东北保护性耕作新模式
秸秆还田是旱作农田土壤培肥,减少环境污染,解决秸秆焚烧的重要途径,在构建循环农业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辽宁省旱作玉米种植面积年均3500万亩,秸秆处理难度较大,加之旱作农田生态脆弱、耕地质量下降、风蚀水蚀严重、生产资料投入增高、整体效益下滑等诸多问题,探索集成综合解决方案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针对上述问题,沈阳农业大学依托粮丰专项提出了“玉米间隔耕作秸秆条带还田”新技术模式,并研发出配套农机具,在玉米秸秆还田基础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玉米绿色丰产增效提供了科技支撑。
2020年示范田玉米长势(拍摄于7月1日)
玉米间隔耕作秸秆条带还田技术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玉米秋季机收后高留茬覆盖地表,翌年春季播种前将前茬秸秆原地灭茬粉碎、归带深旋混拌还田(非播种带)、还田带镇压等环节一次性完成;播种带(非还田带)地表基本处于无秸秆残茬的免耕状态,适时实施免耕播种机播种作业;还田带与非还田带年际间交替。该技术模式创新集成了“耐密高产品种+条带秸秆还田+播种带免耕+高产栽培+机械收获”五位一体技术优势,通过间隔耕作秸秆条带还田创造农田“虚实相间”的耕层结构,实现提地力、防径流、控水蚀、抗旱蓄水保墒等多重目标,是构建合理耕层、培肥地力、改善玉米播种层与根际环境的有效技术措施,不仅破解了我国北方玉米秸秆还田当年腐解率低导致的播种层环境恶化、秸秆腐解与作物幼苗“争氮”等系列问题,同时也开创了北方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新模式,为我国旱作农田玉米实现绿色丰产增效目标奠定了基础。该技术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该技术模式2019年在项目核心区示范100亩,经过专家田间现场测产验收,单产为796.23kg/亩,相邻农民生产田单产为648.49kg/亩,单产提高22.79%。其氮肥施用量与农民生产田均为16kgN/亩,氮肥利用效率提高22.77%。按每公斤玉米1.4元计,亩增加收入206.80元。
二、棉花全程机械化栽培关键化学调控技术
棉花是重要经济作物和纺织原料。我国是世界植棉大国,但棉花生产长期依靠人工精细管理,严重影响棉花产业安全和竞争力。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与国内多家科研单位联合攻关,针对棉花人工打顶成本高、株型不符合机采要求、脱叶催熟效果差等制约棉花机械化管理和采收品质的重大科技难题,农艺农化相结合,系统开展了机采棉化学塑型、封顶和脱叶催熟技术创新研究,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
棉花精准化学调控作业过程(株型调控、化学封顶、脱叶催熟)
该成果突破了棉花全程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瓶颈,用“化学封顶”替代“人工打顶”,用“机械采收”替代“人工采收”,创建了棉花全程机械化栽培关键化学调控技术体系,研制了棉花株型调控、化学封顶和脱叶催熟系列调节剂新产品,实现了新产品的产业化。该成果成为棉花产业技术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支撑技术,在新疆和内地棉区棉花生产大面积推广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植棉现代化,保障了新疆棉花生产水平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维护地区社会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