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致富 详情
青海省大通县下和衷村:致富产业有奔头 集体经济尝甜头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周涵维
  • 作者:杨七姐 郜晋亮
  • 2020-11-04 21:57:02

2014年认定为贫困村,2017年实现了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退出,短短3年时间,青海省大通县极乐乡下和衷村,这个以土、汉、藏等民族为主的小山村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还凭借发展土鸡养殖,对外承包农机具等产业项目,逐步走出了一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道路。

山坡土鸡啄出“致富路”

天色微亮,下和衷村山坡土鸡养殖场内早已热火朝天。“前几天下雨,今天终于天晴了,1500只鸡苗马上就要进场了。”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奎望着山坡上的鸡棚信心满满。

借着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春风,在扶贫联点单位青海省广电局的大力支持下,下和衷村土鸡散养项目正式启动。为了把鸡养好,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员经常挑灯夜战,学习养殖、防疫知识,还请了县里的畜牧、防疫专家进行指导。

李文奎说:“依靠科学喂养、科学防疫、加强鸡常见病防治,肯定能把鸡养好。”山坡上的散养鸡能自由觅食,活动量大,所以肉质紧密、含水量少,正迎合了当下绿色健康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养鸡场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家门口就能把钱挣。

2019年,下和衷村投资1.5万元,对养鸡场及周边8亩山地进行了绿化,投资2600元购置水泵、水管、电线等灌溉设备,打算扩大养鸡场的养殖规模。

李文奎说,山坡土鸡养殖项目凝聚了村党支部和扶贫工作队心血的,既是摸索产业发展新路径的“试金石”,又是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强心剂”。

互助小资金发挥大作用

这些天,下和衷村扶贫互助协会的工作人员正为村里入会的会员发放红利。刚收到红利的脱贫户陈支柱满脸笑容。他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心想靠搞肉牛养殖,但苦于没有资金。后来,村里成立了扶贫互助协会,陈支柱成为了会员,不仅可以从协会贷款,还可以享受协会分红。

扶贫互助协会于2016年成立,目的是为了破解贫困村民发展产业缺乏资金的问题。只要村民申请入会,经过民主评议,并确定其信誉度后,就可以申请到产业脱贫贷款。如今,陈支柱养牛越养越起劲,如愿摘掉了“贫困帽”。

“贫困户脱贫后,由于没有长远发展规划,收入一直不稳定。在了解到互助资金相关政策后,纷纷向村里的互助资金协会贷款发展产业。目前,扶贫互助协会已向25户贫困户发放了贷款50万元。”驻村第一书记杜国强说。

杜国强说,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对于准备起步的贫困户无疑是“雪中送炭”,而对于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脱贫户则是“锦上添花”,成为撬动全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杠杆,让“小资金”发挥了“大效用”。

农机具承包实现“多赢”

从“荒地”到“良田”,从“不想种”到“争着种”,这几年,下和衷村积极探索农机承包项目,因地制宜,选准模式,成功破解了集体经济薄弱、经营性收入偏低的难题。

2017年以前,下和衷村集体经济几乎是一片空白,村里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只剩老年人在家务农,村里大批土地也撂荒了。2017年,下和衷村村集体购置了收割机、拖拉机承包给农户,通过农机具承包服务,不仅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还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

农机忙,土地活,收入多。农户承包到农机具,在完成了自家土地耕作之后,又可以为周边邻村的农户提供有偿服务。到2019年,全村已有20余家农户从中受益,要求加入的农民不断增加。

如今,在下和衷村,大家用“农民得实惠、干部得民心、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来形容农机具承包项目带来的好处。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