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莫拉在佤语里意为“幸福的地方”。如今,在这个幸福的地方,佤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一心跟党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抱团谋发展,个个用心,人人出力,要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要把幸福的路拓得更宽更长。
回想起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视察时的情景,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党总支书记兼司莫拉村小组党支部书记赵家清仍难掩内心的激动。他告诉记者,总书记仔细询问了村里的脱贫情况和佤族群众生活状况,他一一介绍并对总书记说,在党的关怀下,佤族群众现在生活很幸福。
早些年,司莫拉的交通条件非常差,群众出行不便,进出的物资只能靠人背马驮。在90年代,村里还有不少茅草房。后来,经过“草改瓦”、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佤族群众才住上了宽敞又干净,舒适又温暖的房子。
赵家清说:“尤其是脱贫攻坚以来,司莫拉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的。交通条件越来越好,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居住环境越来越好,院子里有花有草,村子里处处都是风景,更重要的是大家收入越来越高,口袋越来越鼓。”
司莫拉的变化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好政策,也得益于找到的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2016年,司莫拉就开始谋划发展乡村旅游。“当时,很多群众都不理解,也不相信佤族的民俗活动、篝火晚会能吸引人来旅游,自家的小吃和寨子里的土特产还能卖钱。”赵家清说。
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成了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受益者。村民李发顺和妻子当时也不相信。现在,他们家的大米粑粑可是村里“明星”美食。“以前做大米粑粑,都是自家人吃,现在靠它来增加收入。去年靠卖大米粑粑和家里的一些农产品,赚了10万元。”李发顺说。
司莫拉的乡村旅游越来越火,赵家清和村小组的干部们又有了新的想法。
2020年6月,司莫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村里每户出资10元作为股金,全部加入了合作社。赵家清说:“成立合作社为的是整合村里的旅游资源,以提高收益。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实行股份制,让村民变股民,享受合作社分红。”
赵家清告诉记者,流转村民土地支付租金,创造的28个就业岗位月工资1800~2500元,村里30个小吃、土特产销售摊位的收益,再算上年底分红,乡村旅游合作社让村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了,也更加稳定了。
春来司莫拉,幸福路更长。
在小康路上,司莫拉发展得越来越好,可是懂管理、善经营方面的人才却也越来越稀缺。赵家清说:“以前寨子里穷,大家都外出务工赚钱。现在,村里鼓励外出务工的人还有大学生返乡创业,目前已经回来三四个人了。”
今年40岁的赵仁新就是其中之一。从腾冲市技校毕业后,赵仁新就开始在社会上打拼,干过汽车修理工,当过五星级酒店大厨,在工程队里开过挖掘机,用“身怀绝技”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凭着打工的高收入,也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可赵仁新选择了回到家乡。
“总书记来了司莫拉,我就返乡了。”赵仁新乐呵呵地说,“现在家乡发展需要人,我应该回来出一份力。”虽然受疫情影响,赵仁新的农家乐生意的并不怎么好,不过,他还是很有信心,“等疫情过了,生意一定不会差”。
让赵仁新充满信心的,正是村里这几年火热的乡村旅游,当然还有佤族传统文化与习俗。赵仁新告诉记者,下一步,他打算好好挖掘一下佤族传统文化和特色美食,并让它们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