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两会时刻 详情
让城乡公共服务同样“可及”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刘菁
  • 2021-03-09 09:54:59

“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在这段不足百字的话里,四次提到“民生”,桩桩件件直指国人最切身最关心的现实利益和根本需求,特别是首次强调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意味深长,值得深思。

  怎么理解“可及性”?生活中,我们常说,“触手可及”或“可望不可及”。对于“短板中的短板”、农民群众的民生问题而言,主要是衡量实现基本民生需求的难易程度、便捷程度,判断公共服务的可获得程度、可覆盖范围、可辐射事项。落到农民群众具体的感受上,就是水电路气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城乡居民是否机会均等?

  事实上,相比于城里四通八达的公路,农村好多地方还是单车道;城里人快递送到家,农村居民还往往要到村里、镇上收发快递;城里5G已经广泛覆盖,农村有些地方还需要拿着手机到处找信号;城里看病家门口就有大医院,农村医疗条件、医疗水平还有相当大的落差。可以说,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依然存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公共服务距离均等化惠及全民还有一定差距。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有了很大提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解决了公共服务“有没有”的问题。此时,总书记首次对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提出明确要求,是在“有没有”之后,向“好不好”迈进的一个新的起跑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发展内涵。

  步入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需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如果说,之前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那么,接下来就要着力提高“可及性”的程度和水平,要从对量的关注转变为对质的要求,要从覆盖的广度提升到覆盖的密度和深度。

  同时,着力解决“可及性”的过程,也会形成巨大市场,为当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难得的内需拉动力。国内大循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扩大内需,广大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短板亟待补齐、发展薄弱环节仍需加固、诸多民生建设项目还有很大缺口。这是从党的初心使命出发,必须补上的短板和缺口,也是在当前新发展格局下,驱动发展的宝贵内需和机遇。因此,着力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既是应有之义又是发展要求,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让城乡公共服务同样可及,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指征。当有一天,农村与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皆能可及均等,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结合。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