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两会进行时 详情
全国人大代表赵剡水:保护性耕作要因地制宜选择技术模式与机具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菁
  • 作者:杨梦帆
  • 2021-03-10 14:37:42

“我国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经过科研部门多年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批可供选择的技术模式和配套机具。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剡水表示,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时,应该结合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农机具。

内蒙古兴安农垦索伦牧场的广袤耕地。刘申 摄

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但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难度。赵剡水告诉记者,由于它与传统的耕作、播种方式有较大差别,绝大多数农户又多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所以在推广初期不可避免会出现不理解、不相信、不愿尝试的抵触情绪,需要通过试验和示范结合来加以改变。而且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用养结合的农业技术,“养”需要较长的时间,有些地方可能需要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示出“养”的效果,所以不能急功近利,包括政策制定者、技术应用者、技术研究者都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如何更好地推广保护性耕作?赵剡水建议,要选好技术模式与机具。由于保护性耕作对于秸秆覆盖和动土率有基本要求,每个地方的具体条件也不完全一样,因此需要在满足保护性耕作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对于配套农机具的选择,应在满足保护性耕作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经济条件、土地面积等,选择适宜的少免耕播种机。

要关注装备技术的支撑。“东北地块相对较大,既要保证播种质量又要提高作业效率,还要将保护性耕作与智能化、信息化技术高效结合,地表覆盖秸秆也需要高效的植保,这些都离不开农业技术装备的支撑。目前,我国已经具备这些机具,但是区域适应性和可靠性都有待提高,部分核心部件还依赖于进口,这些都需要通过攻关加以解决。”赵剡水说。

他还倡议,在东北黑土地推广保护性耕作,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试验示范,加强技术宣传与培训。西北、华北等区域的土地也面临类似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推广应用同时,要适度兼顾西北和华北保护性耕作模式推广应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梦帆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