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回到明月村:一条路,一个村,十年脱贫往事

  • 来源:中国农网
  • 作者:顾江冰
  • 2021-04-06 20:37:46

在外打工多年,28岁的谭志富时常想起家门口的那条路。

离乡那年,他家刚刚盖了新房,盖在了半山腰上。门口是一条土路,下雨时泥泞不堪,晴日里尘土飞扬。后来每次回家,他都感觉村里的水泥路越修越长,一直修到了家门口。

他住的村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明月村。但村子地处偏远,距离最近的镇10公里、最近的县91公里,每当大雪封山,山路堵塞,村子就成了孤岛,菜贩都进不来。

明月村隶属重庆最北端的城口县,曾是重庆最穷的贫困县之一。随着谭志富记忆中的土路越来越短、直到消失,城口县的脱贫攻坚也在工作也逐步落实。去年年初,城口县正式摘帽。

图为27岁的谭志富一家三口,拍照时媳妇正怀着二胎,现在第二个孩子已经快要满月。

去年10月,谭志富回到家乡照顾家人。今年春节前夕,又是大雪封路,一辆货车载着满车的蔬菜水果,顺着水泥路开到村口。

谭志富知道,以后的日子不会再难过了。

离乡的土路

桌上的电磁炉嗡嗡作响,炉上架着干笋火锅,蒸腾着热气。四周摆满了腊肉、腊肠和新鲜蔬菜,浓郁的香气弥漫空中。

和家人正在吃饭的谭志富,宣布了一个决定,他要留在家里,照顾妻子和年幼的宝宝。他态度坚决,一如曾经决意离开村子的自己。

2009年,谭志富从职高退学,决定外出打工。那时,家里刚刚盖了新房,欠下两万外债,而职高每学期花销要一万多,家中难以支撑。谭父得知他的决定后并不意外,只是沉默不语。

离开家时,谭志富走在土路上,能看到对面陡峭山陂尽是低矮、破败老房子,周围种满了庄稼。

谭志富的记忆中,明月村不缺农作物。这里海拔高,产的蔬菜爽脆甘甜。村外大山环绕,林间还有更高价值的崖柏药蜜。只是这条崎岖山路,将明月村的人们困在贫穷之中。

图为谭志富指着远处的山说,那里就是媳妇的老家。那里都是土路很难走,做上美团优选团长之后,他还经常开着三轮车去山腰送货。

谭志富离家的第二年,曾有记者在春节到城口县采访,看见生病的村民自己撸袖子打针。村民说,“没法子,生了病看不起,只能找医生拿点药水,再自己找根针管打进去,看好不好的了。”

外出打工,成为山里人的最大出路。明月村500户人家,有500多人在外打工。出门在外时,村民喜欢报团取暖,相互介绍工作、照顾生活。

2009年春天,十几岁的谭志富背着厚重的行囊,准备前往山东淄博的铁矿厂,投奔姑姑。

这一路舟车劳顿。谭志富要先到10里外的镇上坐客车,到90公里外的城口县,再转乘大巴、火车一路向东,横跨华北平原。到达淄博后,谭志富只觉得疲倦不堪。

到铁矿厂后,谭志富学习操纵铁轨转辙器,控制矿车的轨道方向,“我们叫打岔,就是工人掰动道岔换轨道。”谭志富不拘言笑,工作时也少说多做,很快熟悉了工作。

而这并非归宿。两年后,谭志富又在广州东莞的玩具厂找了一份生计,随后他又去了长沙、河北、天津,一路匆匆,不停漂泊。

偶尔得闲休息,他在躲进网吧,上网搜索明月村。他成为旁观者,观察着家乡的变化。

生长的水泥路

十年前的新闻里,重庆是扶贫攻坚的焦点。

2011年12月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显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等14个连片特困地区,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而重庆城口县,便处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曾被形容为“汉人居住最落后的地方”。

而随着扶贫力度地不断加大,“落后”这两个字,被一笔一划地擦掉。谭志富外出打工的这几年,明月村开始修路,本已习惯自给自足的村民,发现村里开进来了红色三轮车,车上的电子喇叭叫卖着蔬菜水果,周而复始。

图为谭志富家旁边的山间小路,这里的山路崎岖,人口稀少,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我每次过年回家,这些菜贩子都会不停地在村里叫卖,想抢生意一样。”谭志富回忆说,“就是卖的比较贵,一斤红辣椒要15块钱,但谁家都会买点。”

此时,谭志富家里早已还清了欠款,还翻新了房子,盖起了三层洋楼。谭志富也经亲朋介绍,认识了如今的妻子。

盖房时,谭志富给父亲留了一笔钱,但父亲退了回来,说让他结婚。对于这个纯朴的重庆老汉来说,成了家,日子就越过越红火。

说起这笔钱,谭志富只觉得后悔,如果不退学现在能挣更多钱,“当时没远见,谁能想到生活变化这么快。”

脱贫攻坚这几年中,他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门口那条路。村里之前的泥泞土路,变成了平整干净的水泥路。每一年回乡,水泥路就长一段,客车也不再颠簸,他能在车里睡个好觉。

2017年,谭志富的儿子出生,水泥路也铺到了谭志富的家门口。

村里的生活越发富裕,村民纷纷筹建新居,二层白色洋楼成为标配。“不用打地基,政府还有补贴。”一位村民说道。

这一年,重庆市农村公路的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8000多个行政村和6000多个撤并村已实现通畅,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97.5%。

图为从城口县城去明月村路上的古栈道。这里位于大巴山腹地,交通不便,以前是通过古栈道出山,现在公路通了也要八个小时才能到重庆主城区。3月份依然春寒料峭,山上有积雪未化。

谭志富每年再离开家时,不再像第一次离家那样忧心忡忡。在车上,他会打开视频,看儿子开着电动玩具车横冲直闯。

看着看着,他笑了起来。对一名父亲而言,这是路上最美的风景。

打破阻隔的信息公路

2020年的疫情,让谭志富手足无措:离乡打工计划搁浅,也便没有了收入。直到7月份,他才在河北的一家金矿厂,找了一份扒渣的工作。

“矿场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危险,但是工资很高,每月一万多块,工作时要注意安全。”工作之余,谭志富一直留意着家乡的变化。由于疫情和妻子怀孕,他萌生了回家养猪的打算。

彼时,作为重庆最后一个贫困县,城口县已成功脱帽,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5.6%降至0.42%。县城的出租司机都会告诉乘客,“城开高速就要通了,以后城口到重庆,只要一个多小时。”

谭志富清楚,他若想回家,也要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图为谭志富在给村民送货,他说不少订单是外地打工的子女给在家的老人孩子下单。

去年10月,谭志富辞工回家,临县的亲戚来家里做客,提到“那里已经可以在网上买菜”。细问之下,谭志富下载了美团优选的APP。

他一开始只想找个买菜、买百货的平台,看到美团优选招募团长,便用妻子手机注册了账号,“当时也没有报什么希望,毕竟我们离城口县将近100公里,哪有公司会赔钱做买卖?”

而故事走向超出他的意料。一个月后,一个村民找上门来,“质问”谭志富为何当了团长但不下单,“大家都等着买菜呢!”

谭志富登录APP才发现,他注册的团长被审核通过了。


图为美团优选司机在跟谭志富交接货物。

审批者是城口县的美团优选负责人,他坦言,开通明月村的业务,是赔钱的。“离城口将近100公里,轿车都要跑三个小时,更何况货车。”他还笑着说,“从来不敢看明月村的数据,只能看城口县整体数据,心里才能平衡些。大家都在说乡村振兴嘛,我们也要有点奉献精神。”

而谭志富也考虑到美团优选的运输成本,和村民商量,两三天买一次东西,集中起来下单,“这样司机也能多些动力,也能省点运输成本”。

往年冬天,骑着电动三轮的菜贩都会高价卖菜,货品还不新鲜。村民常吃竹笋干和腊肉,水果则更为稀有。而在今年,人们纷纷下单油麦菜、贡菜、沙地小蜜薯,甚至还能买到柠檬、椰子和菠萝蜜。

图为美团优选的货车。大雪封山时,小轿车和三轮车都很难进山,村民的蔬菜日用品供给成了难题。谭志富说,只有这辆货车风雨无阻,昨日下单今天即可自提,从未失约。

有一家找谭志富下单了哈密瓜和百香果,因为“之前没吃过”。临近春节,人们喜欢下单上加上一两条鱼,图个“年年有余”的吉利。

谭志富刚刚当上团长时,很多年长的村民不敢下单,认为“网购是骗人”。随着年轻人过年回家,谭志富也开始忙碌起来。没过多久,村里老人也成了下单的常客。

谭志富的家在山腰,往山下送货时是水泥路,但往山上去仍是一段土路,送一趟要20多分钟。三轮车驶过时,路上尘土飞扬。

他希望早日告别这段土路。只有修通了路,才能逃离贫困。

雪地上的辙印

今年春节,是明月村第一次在网购年货过节。

除夕之前,明月村下了一场鹅毛大雪,阻隔道路。如往年一样,村庄成了白色世界中的孤岛。谭志富守在家里,为春节订单担忧。

在此之前,他一直担心,明月村地处偏远,美团优选随时会撤点,“服务大城市的公司,真的会为这么偏僻的村子服务吗?”

有一次村里也像除夕夜这样下雪,路上铺了厚厚一层雪,司机无法进山,谭志富一直担心,会不会就这样撤点了?这个偏远的村子,会不会被快速发展的社会落下了?

而事实证明,他的担心多虑了。雪停后,美团优选的货车一如既往地来到村子,运来一批批货物和日用品。


图为社区电商为山区带来了很多新鲜物品,崂山啤酒、新鲜甲鱼、新疆哈密瓜都成了大家餐桌上的常客。

谭志富会骑着他的三轮摩托车,挨家挨户送货上门。日子一天天过去,美团优选的订单也越来越多,“这期间我自己也感觉特别的开心,方便了他人,也充实了自己。”

因此,今年除夕大雪,谭志富虽然不免焦虑,但内心格外坚定。

那一晚,他接到货车司机的电话,“货车已经到下面了,实在上不去了,你骑三轮来拉货吧。”

他转身出门,骑上车向村口驶去。接到货物后,他回家快速分拣订单,又给转身驶入风雪,将年货送往各家各户。

图为谭志富用三轮车往山下的水泥路上的几户人家送货。背后的二层白色小洋楼现在在明月村很常见。

“虽然我的利润没多少,可看到我们偏远山区,因为美团优选的到来而提高生活品质,心里特别开心。”谭志富说到。

随着三轮车驶过,2021的新雪被车轮压实,留下几道辙印。

那些辙印,也是希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顾江冰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