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智慧助力农业创新 绿色引领产业未来”农业主题论坛在贵阳召开。图为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总监李程远做专题演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李程远:
尊敬的吴省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很高兴有机会在这个论坛上,给各位分享一下腾讯在乡村振兴领域一些思考和实践。各位对腾讯的认识可能比较熟悉我们的一些互联网产品,像QQ、微信大家平时生活中都在用。大家可能有疑问,腾讯在乡村振兴上做了什么?其实腾讯关注乡村振兴这个领域也有一些年头了,2009年腾讯公益的架构下我们就关注乡村振兴的问题,当时关注失学儿童,筑梦新乡村。我们希望互联网的资源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帮助乡村,于是提供了“腾讯为村”的项目,这个实验已经做了10年了。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乡村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来源于一个点,叫做乡村的空心化。乡村中的核心骨干的年轻人,可能不选择留在乡村发展。由于上学等因素,可能到了乡村附近的一些城市,甚至一二线城市去发展,导致乡村留下一老一小在乡村里。
我们关注三个失联。首先,一家人不在一起造成情感上的失联。第二,由于骨干青年劳动力在城市里面接受的信息和“一老一小”接受的信息渠道有差异,所以造成了乡村之间信息脱节的失联。第三,由于信息的失联,直接导致了乡村财富的失联。我们看到很多乡村有很好的资源,很好的物产,包括文旅的资源,但是不为外界所知道,所以,我们关注三个失联问题。腾讯作为互联网的数字连接器,希望在乡村做三个连接,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这是“为村”这个项目的一个愿景。
“为村”项目一直以来关注三个方面,第一关注到乡村治理层面。我们为村两委,包括各级的乡村治理者,包括乡镇县一级提供数据化的治理工具,我们可以开展党建活动,党务、村务的工作,帮助咱们做乡村的数字化治理,提供一个工具。去年结束了脱贫攻坚以后,现在要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要帮助每个乡村,打造村庄的互联网名片。通过互联网把产业链上的服务能力都引到乡村去,我们的村庄、村民,包括村集体经济,不用再去一个一个找这样的资源和服务。也体现打通一个信息的连接,这是下一步的重点。
因为乡村本源是一个一个的村民,希望村民能够上到我们这个平台上面来,享受到平台为村民提供的种种服务,精神上的生活等等。
这个就是今年转向乡村振兴以后,我们决定去重点发力的几个方向,治理还在里面,但是不仅仅是治理。乡村不管是村民也好,还是村庄也好,其实最关键的是怎么能致富。它希望乡村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村民能够享受乡村带来的红利,帮助村民提高生产提供一系列服务,他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一键找到服务,从而把他的产业做起来。包括村集体经济也很需要这样的服务。
我们也关注村民的基本生活,尤其是疫情期间上线了在线问诊,受到很大的关注度。人才培养也是一个方面,乡村中有些空心化,直接导致人才流失,一方面希望把人才引回来,同时希望现在在乡村里的青年人,或者有志于在乡村做一些事的人,把他们培养起来知道如何去帮助乡村。
我们现在也在跟农科院,包括农业领域各地的机构,包括一些企业,提供专项服务的企业合作,把他们链接到平台上面来,提供一些课程和其他服务。
这是讲给广大的乡村治理者,从每村一级到乡镇,到区县,到地市,省一级,我们都会提供各级账号。比如说贵州省下面某一个县,后面有一个案例黎平县现在已经上线了,下边的这些乡村都上线了“为村”,这个县的县长或者领导干部用他的权限登陆平台,就可以看到管辖的乡村总体的情况,因为我们后面大数据的支撑,可以看到治理怎么样,产业发展怎么样,倾向于哪些方面发展不错,哪些方面还落后。一张图都可以看到。这是从下边的情况往上边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下边的情况。还有一个好处,可以一键下达到最基层,比如省里面发一个通知,希望村两委看到或者村民看到,直接用这个平台,用省一级的账号直接下发,就可以发到下面,非常便捷。
大数据平台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这是我们平台的功能界面,是今年重点要着力打造的。有一个产业助手,有农业问诊,包括商标的注册服务,希望通过互联网渠道能够服务到乡村的,也可以与咱们联系,我们希望把专业化的服务放在平台上面来,有助于服务乡村有需求的群体。腾讯在农业农村领域还是一个新兵,希望联动各方面的企业,各方面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共同为乡村做点事情。
产品形态有APP和公众号,平台功能可能还不错,但是村民在上面干什么呢?他不一定老去做治理方面的事,或者产业方面的事情。其实,上面还有丰富多彩的一些活动,在我们的一些专门的节点,结合我们的政策,像文化振兴方面,还可以开展K歌大赛,包括普通话的比拼,都有一些丰富的奖品,可以调动村民积极性去参与,使用越来越多的话,不管是治理角度还是产业发展角度,数据比较丰富,带动效果比较好。日常每个年、节都会有活动。
去年年初春节之前紧急上线的疫情专区,乡村是我们抗疫的最后一公里,最担心乡村还是信息的问题,如果信息触达不到,会产生很多谣言,他们也无从考证。我们上线了一个疫情专区,有一个辟谣,谣言粉碎项目。包括健康自查,当然都是免费的,接入在线问诊的服务,村民关注度非常高,将近4000万的浏览量,也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的认可。
疫情期间,这个小伙子在北京打工,开烟酒店,受到疫情的影响就关了,回到乡村看能不能做什么事情。他们家乡有一个小磨香油的产业,每家都是手工去做,没有商标。他们村上了“为村”平台以后,用我们的商标注册了一个品牌,把非遗的品牌打出来了,用直播功能带动了销量,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的生计问题,另一方面带动了村里的就业。
贵州黔东南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有有非遗项目,叫侗族大歌,“为村”平台帮其打造生态博物馆,利用当地的文旅资源进行宣传。现在每次到旺季都订不到房子,非常红火,所以这也是带动的一个项目,贵州的案例。
这是我们治理的案例,四川邛崃市下面的一个陶坝村,这是为村管理员郑小琴,教村民,我们在线上给他进行议事,迅速达到决议,让大家都满意,取得了修路的一个很好的结果,效率非常高。所以他也是把为村用得非常活。现在已经有1.6万+的村民加入了“为村”,希望贵州有更多的村民与我们合作,结合当地的特色特点,看看能不能帮助贵州做一点事情,谢谢大家!
(内容整理来自会议现场文字实录)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