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环绕,绿树成荫,盛夏骄阳下,一条通往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刘家河村的马路,干净整洁。村东头的马路边竖着一块木质牌子,上面写着“北京海鲸花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字样,进门处矗立一只特意定制的高大蜜蜂标志。这里就是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北京海鲸花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金花的蜜蜂养殖基地,也是她事业开始的地方。
王金花在蜂蜜生产车间介绍生产流程。
谋定
1981年,王金花出生在盘山北麓北京平谷区刘家河村的一户人家。从爷爷辈就开始养蜂,现在已是三代养蜂人了,从小耳濡目染,对养蜂流程了如指掌。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她也更加明白养蜂人的辛苦,每年春暖花开时节总要带着一箱箱的蜜蜂,为赶花期而奔波忙碌,不停地转场换地,风餐露宿必不可少,这也是父母一心想把孩子培养出来、走出农家的重要原因。王金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尤其是父母辛苦放蜂生产出来的优质蜂蜜,卖不上好价钱,没有好销路,让她着急。
王金花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城里有了一份稳定工作,解决了城市户口,家人万般欢喜。让父母亲没想到的是,王金花决定放弃城市优渥工作,回家创业帮父母养蜂。对此决定,父母亲极力反对。父母亲对王金花苦口婆心地劝说:“好不容易把你供出去,从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在城里头上班多好,回来干吗?农村有什么好?!”
然而,年轻的王金花却不以为然。她说:“早已习惯了青山绿水与蜂为伴的环境,不愿待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办公,更不愿看到父辈那么大年纪还这样辛苦,我想改变家里的生活现状。家里蜂产业的发展,时刻牵动着我的心。”
父母拗不过她,王金花顺利地回到村里,接替父亲的养蜂事业。生在三代养蜂世家的她,蜂蜜酿造的成不成熟,浓度是否达到标准,她眼一看、手一撩就很清楚。因此,她对发展养蜂产业是有信心的。不过,她走访时发现一个共性问题:蜂农生产出来的优质蜂蜜卖不上好价钱,没有销路。为什么卖不上好价钱?怎么办?如何才能改变父母和周围蜂农们生活不富的问题?她越想越坚定自己决心:扎根农村,发展养蜂事业。
创业
平谷区地处北京市远郊,由于地形地貌特点,区内山水环抱,有20多万亩桃树林、1万亩杏树林和漫山遍野的荆条花,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首都生态发展涵养区,素有“北京生态谷、都市桃花源”的美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环境和气候都有利于蜜源植物的生长,为养蜂产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什么优越的蜜源环境生产出来的优质蜂蜜却没有好销路?
为了弄清个中究竟,王金花开始实地考察、研究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几番走访调研,王金花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一是销售模式传统,蜂农大都靠传统赶大集或是摆放在马路边售卖,价格很低;二是没有品牌,生产出来的蜂蜜大多数被中间商收购了,钱也被中间商赚走了。
如何改变这种困境呢?王金花思虑再三,决定改变单一养蜂卖蜜的发展方式,走蜜蜂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具体抓手就是建立养殖合作社,创立蜂蜜品牌。
说干就干。2009年春节刚过,王金花便来到全国养蜂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浙江,走进了蜂产品加工厂学习。3个月后,她带着掌握的技术,收获满满地回来了。
次年11月,王金花注册成立了北京海鲸花养蜂专业合作社。王金花说,之前成立的合作社好多都是有政府补助的。在老百姓看来,王金花就是为了拿补助,所以很多蜂农就不愿加入合作社。当时加入合作社的只有6户蜂农,据说这6户还是看她爸爸的面子。但王金花心里明白,老百姓就这样,穷日子过怕了,他们不看到你发展得好,能带着他们赚钱,又怎么肯加入呢!王金花一边谋划合作社的发展,一边给蜂农提供蜂种和养殖技术指导。
时间不长,蜂农们看到海鲸花养蜂合作社发展得不错,也看到王金花真正把蜂农们的蜂蜜收购回来销售,价格还比别的收购商给的高,因此自愿加入合作社的蜂农也逐渐增多。从当初的6户发展到现在的380户,从年产蜂蜜几吨到现在的几百吨,每户年收入也达到了两三万元。同时蜂蜜加工车间和加工设备,也在不断地扩大规模,目前已经建成了蜜蜂产业园。合作社发展的第六个年头,她成功申报了两项初中生实践活动,人气很旺。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王金花真正地把学到的新技术应用到合作社内的蜂蜜生产、消毒、灌装、包装、销售等各环节中,实现了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改变了传统的、零散的销售模式,并注册了“海鲸花”蜂蜜品牌,打造成了系列蜂蜜产品,比如槐花蜜、荆花蜜等。同时“海鲸花”蜂蜜品牌已在超市设有专柜,合作社依托“互联网+”平台,建了电子商城,通过淘宝、京东、直播带货等渠道,将蜂蜜、花粉、蜂胶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担当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王金花并没有忘记自己应有的担当。
王金花想到了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她说:“要是他们愿意加入合作社,既能帮助他们增加一部分收入,还能改变他们的精气神。平谷区残疾人联合会听说了我这个想法,觉得挺好,表示应该大力提倡。后来残疾人联合会下发了通知,希望更多的残疾人加入养蜂合作社,残联给与一定政策支持。实践表明,这种帮扶方式效果非常好。”
为了能让社员尽快学会养蜂技能,王金花煞费苦心。冬天,王金花在室内给社员培训,从感官上让他们了解蜜蜂、认识蜜蜂。等到春天蜜蜂出来时,再实地带社员观察蜜蜂,免费为他们提供养殖技术,教他们使用养蜂器具,还给他们提供蜜蜂。从零基础开始培训,到他们自己完全学会养蜂,手把手地教了半年时间。
之后,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与社员们签订回收合同,每年平均为社员增加两三万元的收入。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帮助和带动近百名残疾人养殖蜜蜂。王金花在带领社员致富的同时,还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帮助困难群众渡过生活难关。
谈及创办合作社的初衷,王金花说:“当时创办海鲸花养蜂专业合作社时,其实没想那么多,只是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现在回想起来,这一路也挺不容易的,但更多的还是自豪,毕竟带动了很多人通过养蜂走上致富路。”王金花本人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肯定,获得了很多殊荣。“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如果没有好政策,我也发展不到现在的模样。”她说。
王金花感慨,养蜂人主要靠卖蜂蜜,关键是蜜的品质不能丢。单一的养蜂卖蜂蜜只发展第一产业,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现在合作社在延伸产业链方面也有了深加工项目,附加值大为增加。海鲸花合作社是平谷区唯一具有蜂蜜加工资质的合作社,这里的储存罐、低温冷库和自动装罐机器、蜂蜜加工流程等现代化设备,在国内是领先的,产能也相当可观的。
“未来,海鲸花合作社要加大产业融合力度,大力发展旅游业。要建设以蜂元素为主的蜂趣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综合性为主,游客到园子里可以享受到吃喝玩乐住宿等一体化优质服务。”王金花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产业园里的民宿一边介绍,每年三四月份和七八月份这里会更加热闹,不仅能买到各种蜂产品,听科普讲座了解蜂文化,参观蜂蜜的生产过程,体验蜂蜡的手工制作,还能进入蜂场零距离与蜜蜂接触,感受蜂农们的辛劳。
合作社工作人员在海鲸花养殖基地给参加社会大课堂的小学生做科普。
“只有养蜂产业融合发展了,才能带动更多人就业,带动更多人致富,才能真正为乡村振兴做点事。”王金花手指着民宿后面的山地说,这下一步都要规划起来,拓展和蜂文化有关的一切元素,要把这个产业园丰富起来,真正把“甜蜜事业”做大做强。
中国畜牧兽医报记者 张林萍 文/图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