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人物 详情
彝族汉子钱正学: “过日子要勤俭持家 勤劳致富”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陈艺娇
  • 作者:邓楚瑜
  • 2021-07-17 22:39:01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一镇攀枝村委会攀枝村民小组村民钱正学有个“传家宝”——一个老旧的、有着40多年历史的铝制面盆。

客厅外,一株结满黑色葡萄的葡萄藤爬到窗户的防盗栏上。宽敞的客厅里,坐在软软的沙发上,48岁的钱正学打开了话匣子:“我和姐姐、妹妹小时候,母亲经常用这个面盆做玉米糊糊给我们吃。”

为啥经常做玉米糊糊?“不怕你笑话,我家一直到1996年才彻底告别了杂粮饭,吃上了大米饭。”彼时,钱正学家庭条件不好,一家7口人一个星期只能吃一次大米饭,其余时间只有吃玉米面掺和少许大米的杂粮饭,半年才能吃到一次肉。“吃怕了杂粮饭,母亲就做放了糖精的玉米糊糊,给我们‘改善’伙食。”

条件为何如此?钱正学家里底子薄,加之没有适宜的产业,几十亩山地主要种植玉米,虽不愁温饱,但生活质量不高,“我结婚时,家里办不起客,只是叫了几个小伙伴到家里坐坐。”说话间,这个皮肤黝黑的彝族汉子眼窝里,闪过一丝泪光。

艰苦的日子,在2003年迎来了转机。这年,钱正学在当地烟草部门的指导下,开始尝试种植烤烟。辛苦大半年后,拿着3000多元的种烟收入,钱正学并没有急着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而是花了1060元买了一匹骡子:“骡子力气大,能帮家里干更多活计。”

2017年6月,家里条件已经不错的钱正学在儿子的建议下,拿出12万元积蓄,建起了一个养猪场。

钱家发展家庭养猪产业并非一帆风顺。起步头两年,因为不懂技术,生猪的非正常死亡率偏高,不仅没有赚到钱,还几乎耗尽家里的余钱。“还好种烤烟的钱补上了这个‘窟窿’,要不然一家人又要吃玉米糊糊了。”钱正学笑言。

一番努力,钱家的养猪场有了起色。去年下半年,“厚积薄发”的养猪场为一家人带来了60多万元收入。在照料养猪场的同时,有些生意头脑的钱正学挤出时间,开着车挨村向乡亲们收购生猪,然后再集中出售给商贩,年底掰着手指一算,进账近10万元。

日子好起来后,钱家偶尔还会吃一次玉米糊糊,做糊糊的容器,还是那个用了40多年的铝制面盆。“看到这个面盘,就想起以前的艰难,就会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钱正学乐呵呵地说,这个面盘是他家的“传家宝”,他要好好保存下来,将来传给儿子、孙儿辈,教育他们要勤俭持家、勤劳致富。

邓楚瑜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