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四川省启动了村级建制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两项改革,乡镇和村组数量减少,辖区变大,资源得以整合,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进一步释放了乡村发展新动能。
三台县是四川典型的农业大县,在两项改革中作为先行先试的县之一,目前改革“前半篇”文章以及改革后“后半篇”文章都已完满交卷,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产业布局和发展突破了狭小的区域局限,有利于农业规模化发展和品牌化打造。”刘营镇三道河村党委书记谢飞说。
另外,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进一步激发动力,全县新发展农业产业基地15万余亩,去年粮食总产量全省第三,生猪出栏量、油料总产量位列全省第一,荣获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村级建制改革,优化产业项目配套,壮大和发展集体经济
2020年6月,刘营镇原三道河村、土地村和青松村合并为三道河村。村庄的合并,给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契机。
“以前我只有130亩,村庄合并后,承包规模扩大到1100余亩,一年时间几乎扩大了10倍。”连兴果业家庭农场负责人殷家贤说,以前流转土地需要跟四个村八个组谈,各村组干部和村民想法各异,商谈无果,只能望着基地外那一片片好地空叹。村组合并后,我只需跟两个村三个组谈,就容易多了,最终也如愿以偿。
“为啥原先谈不成?主要是土地流转价格。”谢飞说,原来那130亩流转费是每年500元/亩,得知家庭农场要扩大,有些村民便提出要提高租金。村组合并后,在村社干部统一协调下,仍按每年500元/亩执行。
刘营镇安宁村为原杨家褊村、梁坪村、菩提村合并而成。“这三村合并,完全是从产业整体布局上来考虑的,”安宁村党委书记赖耀明说,“麦冬、水果、生猪、蚕桑是这三村的主要产业,合并后,不仅水果、蚕桑更加集中,且梁坪、菩提的生猪,杨家褊、菩提的麦冬可以相互整合,形成连成一片的生猪产业带和1600余亩的麦冬产业带,且形成种养循环。”
而且,三道河村与永宁村相邻,两村水果产业又整合成4000余亩连片的产业园。
村级建制调整也进一步优化了项目配置及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发展。立新镇高棚村由原来高棚、新景、石梯三村合并。合并后,将原高棚村“狂欢小镇”等文旅产业延伸布局到原新景村、石梯村,发展农耕体验采摘、乡村民宿等,大大提升了合并村的项目融合度。
原3个村集体资产、债权债务差异较大,于是注销了原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立新镇高棚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在原高棚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基础上,增加组建农资合作社、引进农耕体验项目、盘活闲置资产三种路径,集体经济收益年新增7万余元。
乡镇行政区划改革,带动产业高度融合
建平镇由原来建平、前锋两镇合并。在产业发展方面,原来的两镇各有千秋,建平以粮油突出,前锋则是全县藤椒产业的发源地。两大产业均向另一镇扩展,但差别明显。
据建平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龙春燕介绍,建平粮油一开始就以四川台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统一品种、技术、植保、收购等,连片规模化经营,单产位于全县前茅;1000亩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3000余亩,原前锋镇也在辐射范围内,但因前锋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品种、技术等未能统一,单产和规模化程度均不高。
合镇以后,在政府统一主导下,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了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面积扩大到6700余亩。
原前锋镇副镇长刘海,跟藤椒产业打了十余年交道,算是这方面的土专家。“原前锋镇共发展藤椒6000余亩,在技术、管理和规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相邻的原建平镇,虽然也发展了1000余亩藤椒,但技术、管理等差距明显,单产收益也相差很大。”
据刘海介绍,原前锋镇的藤椒,按保底价算亩产值都能达7000元以上,而原建平镇只能达到1000多元。他现担任建平镇武装部长,主抓藤椒。“当前重点是提质保量,在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让好的地方更好,差的地方追上来。”刘海说。
芦溪镇原就是三台一大重镇,与原花园镇合并成新芦溪后,地位更加凸显。麦冬、生猪两大产业高度融合,麦冬种植面积增至1.7万亩、藤椒种植面积增至1万余亩、年出栏生猪增至10万头,麦冬生猪现代农业园区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体系,正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业园区。三台县正倾力将芦溪打造中国麦冬第一镇,加快建设“百亿”产业集群。
西平镇也一样,原跃进镇和上新乡合并成西平镇后,以实施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契机,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成功签约总投资50亿元的农业装备科技园项目,未来五年有望成为“百亿乡镇”。且西平、芦溪均成为三台十万级人口、百平方公里县域副中心。
做好“后半篇”文章,释放更强新动能
做好“后半篇”文章首要是盘活闲置资产。三台县改革前共有63个乡镇,撤掉30个乡镇,共腾退办公等用房10.3万平方米;原有行政村930余个,改革后仅剩380余个,腾出的办公等用房面积更大。通过努力,目前全县共盘活近70%这类闲置资产。
对于乡镇闲置用房,由县政府统一出面,除部分调剂给其他部门和单位使用外,其余划转给县属国有企业,共增加其注册资本金1.2亿元,实现“政府类闲置资产”转为“国有企业资产”,由企业重点用于道路交通、城市建设等县域公益性项目时所需的贷款抵押。
部分乡镇闲置用房及绝大多数被撤行政村阵地用房,主要是采用租赁的方式盘活。“原前锋镇政府用房租给了两家企业,年租金3万余元,并给当地解决了100余个就业岗位。”刘海说。
村变大了,乡镇管辖范围也扩大了,如何有效治理,才能释放镇、村发展动能十分重要。改革后,三台及时进行了村两委换届,像三道河村、安宁村等村都成立了党委,并推广党支部建在小组上的做法,目的是强化党建这根“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
对于乡镇,三台县采取“减县补乡”方式,将67个派驻站所、354个编制、274名人员下放乡镇管理,并将群众“跑远路、跑多趟”问题往前排,整合便民服务窗口,乡镇可办政务服务类事项增至210项以上,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让事情在本地一次性办结。
“各县级部门依据新的实际情况,深入调研,均作出了相应的配套改革方案,目的是顺应乡村振兴大战略,进一步释放乡村发展新动能。”三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青松说。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