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乡村田野的美景映入眼前,茂盛的树林环抱着谷金,新鲜的空气浓得醉氧,整个村庄暮霭缭绕,引人入胜,吸引着各方来客。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山村,区位闭塞、交通不便、水源匮乏,祖祖辈辈以种植包谷、水稻为生,靠天吃饭,长期面临着发展难题。
2017年,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下坝镇党委引进“外嫁女”王万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变化也随之而来,几年下来,这位“外嫁女”书记也是声名鹊起。
儿子画中的“超级英雄”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奔走在村里各个卡点的王万玉,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7岁儿子画的一幅铅笔画,画上是正在值守卡点的王万玉,并写着“天天起床都看不到妈,原来妈妈在防疫情点值班”。
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王万玉每天穿梭于各村民组之间,挨家挨户排查外来人员,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同时奔走在各个卡点,巡察值守情况,慰问关怀值守人员,参与卡点值守。
这导致家里的事无暇顾忌,7岁的儿子全由自己的爱人和母亲照顾,但懂事的儿子给予的感动和温暖,是对一位母亲最好的支持和认同。
忙于疫情防控的同时,封闭管理导致村里上万斤逐渐成熟的蔬菜滞销,也让王万玉心急如焚。
在王万玉及全村党员干部的努力下,大家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积极宣传,很多市民朋友通过电话联系上了王万玉。
“我要5斤白菜苔,3斤豆腐圆子”“我买5斤白豆腐,2斤豌豆尖,2斤菠菜”。
群众在拿到这辛苦的血汗钱后,终于不担心种的菜会烂在地中,心里的大石头也得以放下。
村“两委”口中的“女汉子”
“我们支书是一位女同志,能干事,能吃苦,行事泼辣,简直是个‘女汉子’”,这是村“两委”班子对王万玉的评价。这份“泼辣”,正是应对五年前谷金村人心不齐,干劲不足,村民对村支两委缺乏信任等诸多“毛病”的一味“猛药”。
上任后,从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入手,在抓班子带队伍作表率使劲,达到支书好一好百好、支部强一强百强的换人效果。
人心齐了,干劲足了,谷金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宽。
“过年回来发现水塘边修起了围栏,村民有了活动的小广场、凉亭,村里生产的蔬菜、豆腐、竹编样样都卖得火热,变化太大了,和我过去印象中那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截然不同。”常年在外打工的岳向荣对家乡的变化十分意外。
“谷金村作为传统农业村落,出产的蔬菜瓜果因品质优良而久负盛名。但是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畅,鲜果蔬菜无法对外销售,无法为村民带来收益。”王万玉说,通过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民情,村支两委最终思索出一条立足谷金、适合谷金、有利谷金的发展之路,那就是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
村民眼中的致富“带头人”
以前,谷金村是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地里种的都是水稻和包谷,村民们都是靠天吃饭。
短短数年,谷金村从一个村民靠天吃饭的空壳村,到蔬菜产业风生水起,产业实现“多点开花”,乡村振兴动能十足,彻底走出了发展落后的困境,实现了华丽蜕变。
“村里大变样,离不开我们的王书记!肯吃苦、有担当,她就是村里发展、村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谷金村村民杨久平说。
杨久平口中的“王书记”正是该村支部书记王万玉。
王万玉动员乡亲们加入村民集体合作社,以“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因地制宜种植5亩金香蜜瓜,10亩松茸,250亩蔬菜,总计收入110万,利益连接贫困户29户73人,带动群众增收人均7000元。
光是蔬菜还不够,谷金村立足本地卡堡豆腐的鲜美口感,引入豆腐作坊设备,生产新鲜豆腐以及豆制品;依托本地竹编工艺,计划修建400平方米的竹编加工厂房,生产更多竹编产品。王万玉鼓励更多的低收入困难户加入,通过小产业带动大家致富。
基于不断变好的村容环境,不断坚实的产业,谷金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也越来越足。“目前,已经动员3户村民发展农家乐,接下来,我们将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堡花棍舞,以及刺绣、竹编等手工艺品,挖掘民族文化,延长群众增收新链条,动农文商旅融合发展,让更多村民走上增收致富道路。”王万玉充满信心的说。
作者:吴利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