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转基因技术安全性是社会公众关心的话题,我们针对相关问题推出了“走近转基因”系列文章,为大家答疑解惑,揭开转基因的“神秘”面纱。
转基因抗虫作物为什么能抗虫,这要从“抗虫蛋白基因”的发现说起。100多年前,在德国苏云金小镇的一个磨房里,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具有杀虫功能的细菌,并把它以小镇的名称命名为苏云金杆菌。苏云金杆菌之所以能够杀虫,是因为它含有一种特殊的“Bt抗虫蛋白”。这种Bt抗虫蛋白高度专一,只能与特定害虫(比如蛾类蝶类等“鳞翅目”害虫)肠道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害虫肠道穿孔死亡。人类、畜禽和其他昆虫(非“鳞翅目”昆虫)胃肠细胞没有结合这种蛋白的“特异性受体”,抗虫蛋白进入消化道后只能被消化降解,不会发挥作用。
正因为Bt抗虫蛋白对环境、人畜无害,以它为主要成分的生物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上安全应用了80多年。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农业育种家将“Bt抗虫蛋白”基因转入到农作物中,使作物也有了抗虫的效果。对害虫起作用的抗虫蛋白,进入人的消化道后不会对人发挥作用。抗虫蛋白对我们来说就跟牛奶中的蛋白质、猪肉中的蛋白质、植物中的蛋白质一样被人体消化降解,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所以人吃了转基因抗虫作物不会有事。有人比喻,正如巧克力,人类视为美食,狗吃了却会中毒,转基因抗虫作物正是利用了这样的物种差异性特点,这也是科学的精妙所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