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它使得曾经不受重视的甚至被贬低的民间小众文化得到官方承认。这种唤醒作用在无形中使得传统技艺从以前的谋生手段向艺术传承转化,这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在非遗等其他民俗资源商品化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要避免完全将民俗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摇钱树的错误观念,要以更高的要求来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
对于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我觉得还是要回归民俗的生活世界,要考虑活态的非片段式、非僵化的传承,把非遗融入现在的生活,甚至重新赋予它物质以外的非物质内涵,以人们最需要的方式呈现。
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应用,解决了非遗线下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比如通过抖音直播,可以直观地展示陶瓷工艺品的诞生过程、汝瓷开片的过程,展示烧制技艺细节等等。
非遗等传统技艺,是一种艺术形态,是一种活的文化形态,这种活的形态如果没有现场感的传递就会丧失它的魅力,所以通过传承人直播的解说、互动,把传统技艺变成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把文化资源活化,能够让网友身临其境。这种手机网络直播的方式,以更小的成本,更灵活的方式,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朱冠楠 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秘书长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