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断桥镇德新村党支部结合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工作,通过党建示范引领,在脱贫攻坚中寻找到一条“党员带富一方,利益联结一片,牵手抱成一团”的新道路。德新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不断实现集体壮大,“能人有作为,村民得实惠”的脱贫致富目标。
德新村位于关岭县断桥镇东南面,辖 8 个村民小组 5 个自然寨,总人口 501 户 2184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109 户 385 人,现有党员 61 名。近年来,德新村以党总支为阵地,党员带头参股经营,把党员变为致富能手。通过将国家项目资金和集体资源资产等投入到合作社,村社一体化发展,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鼓励和引导致富能手和专业技术人员入股,把贫困户作为劳动力聚集起来,增加赋闲劳动力的利用率,既解决了合作社用工荒问题,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建起 120 亩精品果园、500 亩蔬菜种植基地、年生产 500 头生猪养殖场一个,村民每年务工收入累计达 60 万余元,带动贫困户 59 户 134 人。通过产业发展,德新村实现了乡村富裕的目标。
一、抓好党员带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德新村以党总支为阵地,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发展党员,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把致富能手变为党员,把党员变为致富能手,为全村的变革和发展出谋划策。德新村党总支带领村支“两委”结合实际分析和研判,通过学习探索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即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党员自愿带头参股经营,形成内生动力,切实推动产业的发展。党员干部不计较个人得失,共同制定产业规划,流转土地,争取资金,吸引能人,“无所不用其极”地去创富,各自认领自己的任务,划片分任务包保发展。
通过理清支部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向全村的群众宣读年度工作目标,把群众监督化为工作动力;创造了“党支部+能人协会+合作社”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三加”模式,以“支部主推,能人参与,利益联结”为主基调,不断加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道路。通过院坝会、路灯会、田间会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多形式、多举措地宣传讲习,认真分析贫困原因,积极宣传“脱贫光荣”理念,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自觉摈弃“等靠要”的落后思想,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志气,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二、发展扶贫产业,激发群众致富内生动力
德新村支“两委”在进行脱贫攻坚工作规划时,首先提出了“家庭式共生”的扶贫方式,把整个村看作一个“大家庭”,党组织就是“家长”,农户就是“家庭成员”。通过整理和盘活村内集体资源,以村级合作社为平台,统一调度和支配。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村社一体化发展,“全村皆社,全社是村”,形成利益共同体,村民集体决策进行利益分配,让每位村民都能够享受到发展集体经济所带来的利益。
通过“盘家底”的方式,德新村全面整合村内的资源,分为资金、土地、技术和劳动力,进行统一的分配和利用,村民间通过利益联结,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结合本村实际和制定的产业规划,出资出力,把集体经济这块蛋糕做大以后,再对兜底部分的村民进行扶持和帮助,形成一种利益互联、村民互助、共赢共生的机制,让所有村民都能够为村集体贡献一=分力量,也让集体的温暖和帮助惠及每个村民。
按照“政策不养懒汉”的要求,首先把有劳动力,没有资金和技术,但有强烈脱贫意愿的贫困户优先吸纳到合作社务工,再通过群众会、院坝会、小组会、脱贫攻坚夜校、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小分队、现场宣传动员会、QQ 群、微信群等方式,宣传鼓励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让贫困户不赋闲在家,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目前,德新村建成 120 亩精品水果基地、500 亩蔬菜种植基地、年生产 500 头生猪养殖场一个,通过合作社平台,为 80余户 130 余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建立利益联结,持续带动农民致富
党员带头是一时,长期富裕共连生。脱贫攻坚不仅是要让贫困户脱贫,更是要让村集体不断增收。
为做强村级产业,村支“两委”通过串组入户进行不厌其烦的思想动员,鼓励一批致富能手和技术人员加入合作社,配以不超过 5% 至 10% 的技术股份,由合作社提供资金和土地,负责 100 亩以上蔬菜种植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每月有 2000 元的固定报酬,合作社产生效益后,专业技术人员除享受定额奖励外,每亩每月出产蔬菜超过 4000 斤部分的利润还可获得 50% 的分红,真正把专业技术人员“捆绑”在产业发展上,使其安下心、沉下身地干事创业。
县级项目资金投入产业产生效益后,实行“541”分配方式(即 50%分配给全村贫困户,40% 分配给合作社,10% 分配给村集体),集体可支配收入增加,用于反哺村级建设和投入公益事业,项目资金以贫困户名义入股村合作社参加保底分红,实现贫困户的全覆盖,达到“旱涝保收”增收致富的目的。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