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致富 详情
桑黄——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杜娟
  • 作者:闫红玉
  • 2022-02-08 20:06:02

近年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依托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桑黄种植产业。先后投资2.1亿元,建设桑黄菌棚1300栋,摆放菌椴400余万椴,占国内总量的75%,年销售收入2.6亿元,使之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后盾。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海兰江畔,因是长白山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属中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对桑黄的种植极为有利。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和龙市依托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了1300余座桑黄大棚,同时,当地还推动桑黄产业向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龙头企业、村集体和村民形成了产业带动、利益联动、效益共享的发展机制,全市不仅有6700多名脱贫户通过产业分红增加收入,还吸纳解决脱贫户就业500多人。

八家子镇南沟村地处海兰江中游,区位优势好,是桑黄繁育生长的黄金地带。”该镇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桑黄,又称‘森林黄金’,在抗癌抗肿瘤方面,是国际公认的生物领域药用真菌。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南沟村新建120栋大棚,种植71.8万段桑黄。目前,项目总投资已达到5900万元,建设桑黄大棚245栋,栽培桑黄菌段106.8万段,同时建设了年产30万段桑黄菌段生产车间,初步形成了生产、种植为一体的桑黄基地。

该基地运营以八家子镇政府为主体,由八家子镇众益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承载运营,以6个行政村为成员,形成“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向贫困户流转租赁土地、参与运营就业、利润统筹分配三种方式,为全镇771户1368人带动增收,产业分红人均增收1000余元,吸纳贫困户就业150多人,其中长期管护工人30多人,每月增收3000余元,为脱贫摘帽提供坚实支撑。同时,该镇多管齐下发展民族食品加工、特种珍禽养殖、水稻种植与农机协作项目,构建完成多元化产业新格局。在基地务工的脱贫困户徐明福说:“我今年已经68岁了,由于年纪大,家里有患病的妻子需要照顾,很难到外地打工,常年家里没有什么收入来源;自从3年前我在该基地负责大棚通风、喷水等工作,不仅不累,我每月还有了近3000元的增收,日子过的也有了盼头。”

据了解,和龙市把桑黄种植产业列为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并且成果显著。一是统筹规划叠加推进。和龙市立足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省级现代中药材产业园、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等平台优势,叠加政策扶持,统筹规划实施。蓄力打造“吉林省桑黄之乡”“省级农业产业强镇”。二是搭乘医药发展快车。和龙市抓住吉林省加快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的有利契机,制定《和龙市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成立桑黄特色产业工作专班,推动桑黄列入《吉林省中药材标准》《中药炮制规范》和延边州重要产业规划。三是借力科研成果转化。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李玉教授带领的食药用菌科研团队技术优势,与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等合作创建“桑黄研究院”。四是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全市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创办福洞镇桑黄种植基地等扶贫车间4个。目前,域内8个镇中,有6个从事桑黄种植加工。五是铸造绿色公共品牌。全市围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通过基地建设,逐步打造“中国桑黄小镇”区域公共品牌。在知名度、认可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赋予桑黄更多文化内涵,在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各个环节,融入独特地域文化元素,创建桑黄文化旅游区,推动产业品牌向文化名片延伸跨越,使桑黄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