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两会话题 详情
多元化投入破解“钱从哪来”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暴佳然
  • 作者:孙眉
  • 2022-03-10 15:15:41

乡村要振兴,投入是保障。近年来,各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全国两会期间,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钱从哪来”的话题,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积极献策。

劲头不能松 投入不能少

“凉山州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短板。”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达久木甲说,“脱了贫不能松了劲,要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规模,扶上马更要送一程。”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和支持。民进中央在提案中表示,当前农民对金融的需求难以提升,也弱化了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动力,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存在“双不足”。

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扩大乡村振兴投入,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

对于财政、金融、社会等方面资金投入,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表示,财政资金要发挥引领、兜底、粘合、调控等作用,引领包括金融投资、企业投资在内的社会投资的方向、力度等。“通过财政资金吸引各方面投资,可将各方面投资有机融合起来,发挥资金的集中优势。”

为了增加财政投入,各地探索了很多办法。从2019年开始,江西通过创新发行专项债券的方式,解决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原厅长胡汉平介绍,江西省已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券共计170多亿元,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179.53万亩,超额完成建设任务,为实现藏粮于地打下了基础。

财政保公益 金融重服务

“农业农村领域存在公益性强、盈利性差且需求强烈等特点,这就要求财政资金在这些基础性领域发挥兜底作用。”谷树忠说。针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他表示,这体现了源于土地、用于土地的宗旨,随着土地出让收入纳入预算,必将增强其分配使用的规范性、可控性。

近几年,随着金融机构服务重心下沉,农村金融服务全面覆盖乡村,但整体看,我国农村金融基础仍然不够牢固,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亟待破解。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文爱华建议,进一步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各层次银行优势互补,多模式、多形式、多维度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统筹协同,形成银行、担保、抵押、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合作互补,共同服务乡村的金融格局。

民进中央也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建议,希望建立大数据应用平台,促使农业农村要素信息与金融信息相匹配。地方金融监管机构汇总农业经营主体物理位置、经营情况及其他信息,形成“画像”,帮助金融机构全面及时了解授信主体。

代表委员们认为,三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理应得到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但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却相对不足。“2021年全国涉农贷款同比增长10.9%,低于全国同期各项贷款同比11.6%的增速。”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说,“建议国家加强顶层设计,设立中国乡村振兴银行。”

社会齐参与 服务新主体

社会资本作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元素,在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超过八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乡村振兴资金投入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不仅是农村居民的事,也需要城镇居民和企业等主体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发挥包括城乡居民投资、各类企业投资在内的社会资本的基础性投资作用。

“要解决乡村振兴‘钱从哪来’的问题,关键是让社会资本的‘星星之火’引燃乡村振兴的‘燎原之火’。”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省身村党委书记吴金笔说,“政府要在服务上下更大功夫,当好投资人和村民、村集体的‘中间层’,更好地为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搭桥铺路。”

近年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成为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重要力量。代表委员们非常关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原董事长解学智认为,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要解决好“不了解”的问题,建立名单制,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加大信用体系建设;要解决好“担保难”的问题,扩展担保资源范围,建立风险保证基金,加大银保合作力度;要解决好“效率低”的问题,创新信贷产品,精简办贷流程。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从去年开始推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为破解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探索出了有效途径。各省也积极落实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资金便利。胡汉平介绍,去年江西有110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系统申请,共授信1.4亿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