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两会话题 详情
汇聚合力 组建振兴乡村的“人才动车”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暴佳然
  • 作者:毛晓雅 缪翼
  • 2022-03-10 15:17:03

“如果把乡村振兴比作一辆高速行驶的动车,村干部就是‘火车头’,村民就是‘动车组’,高素质农民、返乡创业人员、科技特派员等各类人才就是高速‘引擎’,多方合力共同驶向乡村全面振兴的目的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在谈到“谁来振兴乡村”的问题时这样比喻道。

然而,农村人才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还十分薄弱。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还是农技人员、村干部、致富带头人都严重短缺。鲁曼认为,还存在人口老龄化、学历低,人才流动性大,留不住人等问题。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要汇聚各方力量,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各施所能、大显身手,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

“引”:让愿意回乡的人有信心

“90后的女留学生从欧洲回来后,选择到我们村创业,如今她创办的儿童座椅企业收入已达上千万元。”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靖江市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杨恒俊说起村里引进的人才,一脸的自豪,“我们德胜村村美水净环境好,更重要的是,还有好政策、好产业吸引人才回来。”

杨恒俊说,解决人才问题关键在于产业,有产业才能聚拢人才,人才来了能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村强民富。德胜村从一个集体经济负债村到如今每年收入几百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5万元,靠的就是找准特色农产品产业方向,运用人才的力量一步步发展起来。

“想要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最核心的还是事业激励,只有让人才干事有奔头、创业有平台,资源才会主动向乡村集结,技术、资金、科研能量才会向一线汇聚。”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要不拘一格选人才。注重从本地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士兵、高校毕业生、社会工作者、网格员等群体中发现优秀人才。”鲁曼建议,同时,开辟能人回归“绿色通道”,实施“引凤还巢”项目,让有资金、有项目、有威信、组织能力强的在外能人回村任职、回乡投资。

“留”:让留在家乡的人能安心

客观来看,相比于城市,乡村的条件较差、待遇也较低,很难单单依靠市场调节人才供给,因此需要依靠好政策驱动,给予持续激励,让留乡的人留得安心。

“要用真金白银加强保障,增强基层岗位吸引力,免除村干部后顾之忧。”鲁曼建议,建立村干部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对各类人才领办集体经济项目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明确村集体、投资人的收益分成与风险责任机制,对经营效益好、群众满意度高的人才项目,尝试集体经济增加部分按一定比例用于村干部绩效分配,增强村干部岗位的辐射吸附效应,促进人才资源增值与集体经济积累同步稳定增长,充分激发村“两委”成员参与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对返乡创业青年,要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长岗村福田片党支部书记徐建贤认为,可以在全国推广“浙江模式”,农村青年创业贷款额度可设为10万元到50万元,如果创业失败,贷款10万元以下的由政府代偿。农村青年经营一二三产业,50万元以下创业贷款由财政贴息,50万元以上的创业贷款银行利息打五折,减轻农村创业青年负担。解决农村青年创业启动资金不足、融资难、还贷能力差的问题。

“对返乡创业的退伍军人等各类人才,还要打破户籍、地域、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制约因素,如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问题,通过优质的配套政策,帮助他们在乡村安心工作、顺心创业。”欧阳华说。

“培”:让乡土人才队伍更壮大

“乡村振兴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才需求。如果说前期主要通过‘输血’方式,靠外援人才作为开启乡村发展大门的‘钥匙’,那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则主要通过‘造血’方式,造就一支熟悉家乡、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乡土人才队伍来驱动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龚胜生说。

龚胜生认为,建立乡土人才培养机制,使乡土人才源源不断是根本之策,建议加强校企联动,建立产教学融合的乡土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专项培训要突出精准性,开展特色种植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土特产品电商销售等精准培训,技能大赛、远程教育、农业技校也要适应乡村振兴需求。

对农民进行新型职业技能培训必不可少。欧阳华说,目前,传统职业农民培训比较分散,未形成体系。之前农民培训的渠道主要是政府组织的线下培训、农技推广、农业相关的公众号和微信群等,更侧重对农业生产、种养管理的培训。建议新型职业培训的内容不只是第一产业,也要加入更多一二三产融合的内容。

“要按照乡村振兴的需求,适应乡村产业发展变化,构建新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发展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现代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徐建贤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缪翼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