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详情

栉风沐雨新一程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综述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兰宇
  • 作者:郭少雅 孙宗亮
  • 2022-03-30 12:40:38

这是必然被载入人类发展史的高光时刻。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谁都不能否认,今日之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而今,回望那段“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峥嵘岁月,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为中华民族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更加物阜民丰的物质家园,更是一座内涵丰富的精神丰碑,它必将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底气和力量,护航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行稳致远。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

——伟大的决心方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是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有力诠释

陕西省平利县蒋家坪村不少茶农家里都挂着这么一张照片——雨后初霁的茶园里,习近平总书记向正在劳作的茶农们迎面走来。在他身旁的,是陕西省委书记、安康市委书记、平利县委书记、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这是一幅极具代表意义的画面——从党的总书记到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大国的治理体系自上而下拧成一股绳,履历不同、职责各异,但使命初心聚焦如一,那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是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召开7个专题座谈会,主题涉及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地区、东西部扶贫协作、“两不愁三保障”等方方面面。一位大国领袖,把最弱势群体的民生事以钉钉子的精神誓抓到底。

这是中国共产党无与伦比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的有力诠释——

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省、市、县、乡镇层层立下“军令状”;“五级书记抓扶贫”,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党的执政体系上的各层“链条”全马力转动,拉满月之弓,发弦上之箭。

这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充分体现——

30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离家离岗驻村帮扶,25.5万个驻村工作队冲在一线,很多地市“机关食堂空了大半”。东部9省市14个城市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307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贫困县,全军部队就近就地帮扶4100个贫困村。誓举全国之力,将被绝对贫困困扰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拉入小康社会。

上下同欲者胜。在党的初心引领、坚定抉择下,守望相助的中华美德上升为坚不可摧的国家意志,诠释着“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凝聚起摆脱贫困的磅礴伟力。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

——伟大的事业依托于伟大的方略,精准扶贫方略引导着这项体量宏大的国家战略细密铺展,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2020年年初,一则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国务院扶贫办宣布:对全国尚未脱贫的52个县实行挂牌督战。

有媒体记者提问,为何要挂牌督战?“因为还有很多硬仗要打”原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苏国霞答。

彼时,全国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的省份还有9个,超过5万人的地市州有9个,超过1万人的县有39个,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贫困村还有1025个。另据各地摸底,已脱贫的9300多万建档立卡人口中,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在边缘人口中,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仍然很重。此外,全国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近1000万贫困人口,还有同步搬迁的非贫困人口。与完成搬迁建设任务相比,做好后续扶持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任务艰巨,但信心却更加笃定——精准方略的实施将“贫困家底”摸至一村一户一人,知己知彼,必能百战不殆。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

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盛产“莓茶”,却苦于小农散户,标准不一。农业农村部派驻到湘西州挂职的扶贫工作组成员一任接着一任干,组织合作社、打造物流体系、畅通销售渠道。

2020年谷雨刚过,时任永顺县挂职副县长李家健迎来了自己的“直播首秀”。这个平时说话声音都不大的中年男人把“莓茶”夸出了花。乡亲们打趣他,李县长平时话不多,口才原来这么好。李家健笑称,为了湘西老乡的钱包能鼓起来,还能再“口若悬河”一点。

南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帕提古丽一家,3个孩子,一对公婆,全靠丈夫一人打工养活。柯坪县成立了外出务工工作站,带着帕提古丽这样的村民走出大山,走进车间。

开始按月领工资的帕提古丽说:“要不是走出来,我哪里想到自己能过上每天洗澡,每周读书的生活。还能给别人当老师,受人尊敬。我会好好干,攒钱和老公在纺织城里租房子,再把孩子接出来,让老人们知道女人不是只能围着锅碗瓢盆转。”

种什么、养什么、农产品怎么卖、钱从哪里来,“五个一批”的扶贫路径在千家万户落实成千百种不同的方案。致贫原因有多复杂,帮扶方式就有多精准,来自国家、省、市、县的扶贫资金以最高效的方式注入一个个贫困的村庄和家庭,针对“穷根”开药方,有限的扶贫资金激发出无限的内生动力。

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实践,探索出的是一条有效消除贫困的“方法论”。这种以“精准”为要义的方法论,下足了“笨功夫”,像端掉敌人的堡垒般一个一个精准狙击,像啃下硬骨头般一口一口缩小着贫魔肆虐的版图。

7017万、5575万、4335万、3046万、1660万、551万,从2015年开始,每年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原国务院扶贫办都要报出截至上年年底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直到2021年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方略确保中国划下了一条贫困人口斜率持续向下的曲线。

正如南非人类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员亚兹妮·艾波尔所感慨的:“精准扶贫是一门‘艺术’,中国精通这门‘艺术’。”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满意度是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

四川省大凉山,五岁的彝族小朋友吉能小飞成了抖音平台上推广“学前学习普通话”的小网红。自2018年5月开始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覆盖了凉山州17个县市、2124个村、3895个幼教点,惠及26.96万学前儿童。从见了生人就躲在大人背后到落落大方主动问好,从听不懂一句普通话到可以绘声绘色地给山外来的客人讲故事,“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成了大凉山彝族孩子们的“标配技能”。

  云南河边村,村民搬出了四处透风的木栏房,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带着村民们一起设计的“瑶族妈妈的客房”温馨亮堂,生活便利。每到旅游旺季,村民们光靠客房收入就能够赚到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费。村民盘萨涅是位聋哑妈妈,却把客房收拾得比谁都温馨干净,她让自己的小女儿帮她“说话”:我从没有住过这么好的房子,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我家做客,分享我的快乐。

四川广安,华蓥山脉以西的川中丘陵区,革新村50岁的陈明兰双手总是通红,她把自家产的用辣椒腌制的“阿妈辣酱”搬上了村集体开设的网店平台,网友好评不断,陈妈妈也越干越起劲。

脱贫攻坚八年,是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最强的八年。

昔日的贫困群众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曾经被病魔困扰的家庭挺起了生活的脊梁。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110多万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守护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

832个摘帽县全部编制产业扶贫规划,累计建成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业态加快推进,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两三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年均增长11.6%。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当久困于穷的人们开始可以真正地“冀以小康”,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出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栉风沐雨,再启新程

——摆脱贫困只是亿万群众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蓄足动能再出发,新生活、新奋斗已然开始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2021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脱贫摘帽,是与旧时代的告别。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农村贫困群众从摆脱贫困到实现高质量发展,其要义在于做好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防止返贫的保障网织得细密——

中央明确设立5年过渡期,对脱贫地区、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2021年,各地区各部门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聚焦重点群体,强化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的动态监测帮扶,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不让一人在全面小康的路上再度掉队。

产业发展后劲越来越足,脱贫成果不仅守得牢,还要拓展好——

2021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超过50%,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两三个特色主导产业,脱贫人口人均实现产业增收2200元以上。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145万人。

在脱贫地区,一批小而精的特色品牌正在叫响。其中,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近1万个,四川苍溪猕猴桃、内蒙古兴安盟大米、湖南永顺莓茶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享誉全国。

新春伊始,春寒料峭,50多万名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已经陆续奔赴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他们接过的,是昔日25.5万个扶贫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的接力棒。

沐风栉雨,再启新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已成为奋斗的节点,牢牢地书写进共和国的历史。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脱贫群众更上一层楼的好日子里,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间,逐笔画就。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郭少雅 见习记者 孙宗亮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