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主旨演讲 详情
刘振伟:乡村振兴人才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暴佳然
  • 2022-11-12 10:04:20

DSC_7398_副本.jpg

11月12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举行。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讲话(视频)。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刘振伟:同志们,大家上午好!首先衷心祝贺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举办。新农民是有三农情怀、有创造智慧、有引领能力、有突出贡献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奋战在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第一线的优秀人才。

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会平台和农民日报等有影响力的媒体,把乡村振兴优秀人才的创业经验、精神风貌、奋斗精神传播出去,必将吸引、激发更多的城乡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

故事会在江苏常熟市举办,常熟经济发达,是江苏福地,鱼米之乡,是农业福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都走在全国前列。作为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承办方,对讲农村故事是增光添彩。新农民故事会讲的是乡村振兴的人才振兴问题,下面我就围绕这个主题谈一些认识,同大家交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在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中,人才振兴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因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支撑。乡村人才怎么振兴?

第一,要靠正规学校培养。我国现有涉农高校460多所,涉农高职、中专300多所,每年毕业46万人。目前,除少数重点涉农高校外,其他涉农学校不同程度存在招生难、教学难等问题,特别是职业中专矛盾更为突出。有些涉农学校处于“办亦难、不办亦难”的窘迫境地。不办,农村最需要人才;办,怎么办?除了上面说的招生难、教学难之外,还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待遇低、跳槽多。因此要从招生、课程设置、教学体制、教师队伍建设、就业激励、政府支持等方面全方位调整改革涉农教育。

改革的趋向就是让学生学习有前途、有奔头、有甜头。立志以乡村振兴为业,这一点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法律制度建设时也将倍加关注。

第二,立足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培养千千万万乡村建设CEO。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要立足产业发展,培养包括专业技能型、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人才。特别是重视农村各类经济组织CEO及农村技术推广服务人才培养。对此要有培养的计划,要有统一管理协调的部门以及系列的配套政策,包括资金投入、金融信贷、税收减免、公共服务、社保衔接等方面。现在全国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的有150多所涉农职业院校,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的现有170多所技工院校、近1500家职业培训机构。国家每年有数十亿元的培训投入,要统筹利用好。

第三,选好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带头人。历史经验表明,乡村振兴人才最稳定、最持久的来源来自于本土造就,选好一个人,带动一班人,致富一群人。江苏省的永联村、河南省的南街村、陕西省的袁家村、北京市的窦店村和韩村河等成功案例数不胜数。要把村党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选好,这是乡村振兴的“常青藤”。要教育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甘于奉献,不要使村集体经济演变成“干部经济”。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已经在农业农村部门登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国有96万个,其中村级57万个,组级39万个。这些组织作为新型市场主体,通过开发利用集体资源、对接市场经济,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型经济组织,激发农业农村新的生产力的释放。这是乡村振兴优秀人才成长的广阔平台,千千万万各方面优秀人才将会在这个平台上成长,并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

第四,统筹城乡人才资源,畅通城市人才下乡通道。包括科技、教育、卫生三下乡,专家服务团,村官制度,乡贤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等等,进一步拓展乡村吸引人才的通道。在农村工作很辛苦,要对流向农村的人才在经济上激励,在政治上鼓励,要重视发挥乡贤的作用,引导这批人才回农村贡献聪明才智。

第五,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汇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合力。欢迎各类社会组织、知名企业、有经济实力的集体经济组织设立乡村人才培养基金,参与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政府应该为此提供扶持,鼓励、激发社会各主体的合力。

总之,造就乡村振兴的优秀人才是基础工程、百年大计,要顶层设计、综合协调、九牛爬坡、个个出力。只要矢志不渝、持续发力,乡村振兴人才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最后,祝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圆满成功,也期望中国新农民故事会能够成为推动我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的有影响力的靓丽名片。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