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雷锋精神的理论依据
青岛黄海学院党委原副书记 宋庆泽
回望雷锋精神的来路,追溯雷锋精神的源头,探究雷锋精神的真谛,把握雷锋精神的科学定位,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里赓续雷锋精神,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意义。
雷锋精神列入我们党的精神谱系是有充分理论依据的。这是因为:
雷锋精神的形成源于我们党科学理论的孕育
雷锋由一个饱受旧社会压迫摧残的苦难孤儿,迅速地成长为一个有高度自觉性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培养,离不开党的科学理论的教育和引导。雷锋对党的拯救是无限感恩的,但又不止于感恩。他通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刻苦学习,通过对党的崇高理想、伟大目标、立党宗旨、优良作风的不断认识,通过对党的革命事业的不断践行,逐步地把朴素的感恩情怀,上升为坚定的政治信仰。从一般地做个好人上升到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彻底地实现了由“自在”到“自为”的转变,为雷锋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雷锋留下的日记和他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中,从雷锋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事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党的关怀培养为雷锋成长提供的不竭动力,党的科学理论对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所起的极大指导作用。雷锋怀着对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对党的科学理论真学真信,他用自己的崇高行为和独到的哲学思维,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感恩论”“钉子论”“方向盘论”“傻子论”“螺丝钉论”“情操四季论”“有限无限论”圆满地解答了关于人生本质的永恒考卷;他对“个人与集体”“幸福与奋斗”“自我与他人”“平凡与伟大”的深刻见解,反映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赤诚初心,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认识人生价值的钥匙。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锋精神也是我们党理论武装工作的实践结晶,是在我们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丰硕成果。列入我们党的精神谱系,雷锋精神本身就是最具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雷锋精神是一个不断升华与时俱进的过程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时有一段语重心长的讲话,高度肯定和赞扬“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指出“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结合”。一种精神能够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衔接相融经久不衰而愈益蓬勃,一定有内在的,共同的思想根脉和共同的理论根据。
从20世纪60年代我们党开启学雷锋活动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脚步,雷锋精神经历了一个由个体形象到社会现象,到时代文化的嬗变过程。我们党在推动全社会发扬雷锋精神,提升全民道德素质,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从学习雷锋的英模形象开始,到学习雷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到今天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治国理政方略,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英雄群体一起作出“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的全新概括。雷锋的形象更真实,雷锋精神的内涵更丰富,表述更科学,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雷锋精神愈益显现出典型性、时代性、大众性、恒久性的鲜明时代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使得我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雷锋精神的内核有了更加深入的提炼和把握,对雷锋精神列入党的精神谱系有了更加自觉的领悟和发挥。
雷锋精神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雷锋精神是先进文化成果中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成果,也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成功的实践成果。
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始终与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相同步,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相统一,与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相契合。广大人民群众对雷锋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人格始终充满敬仰热爱,对学习雷锋活动始终保持着积极参与的高涨热情。在不同历史时期,一批又一批学雷锋先进典型、英雄群体争相涌现,一系列彰显时代特色的新鲜经验被创造出来并传承下去,一个个新思想、新风尚不断为雷锋精神增添新内容,赋予新内涵,关照和满足不同时期社会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凝聚力量,完成使命。
实践证明,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国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成为全社会衡量文明进步的精神标杆。特别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号召的感召下,学雷锋活动更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雷锋精神走进党的历史,走进思政课堂,走进各自岗位,走进人们头脑;青岛西海岸新区全员开展“雷锋学校”、“雷锋社区”、“雷锋企业”、“雷锋机关”创建活动,社会风气焕然一新;青岛黄海学院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25年坚持不懈,取得丰硕成果;学雷锋人,做雷锋事,传播雷锋精神成为一首久唱不衰的歌,一堂常讲常新的课,成为当今时代最美的风景。
今天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党的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正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精神旗帜,鼓舞着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牢记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宋庆泽简介:
宋庆泽,男,1947年10生,山东平原人,大本学历,中共党员。1978年10月至1987年10月曾在中共平原县委宣传部工作10年,任理论教员、常务副部长;1987年至2002年,在山东省平原第一中学任校长、书记15年(正县级),荣获平原县先进工作者、德州市劳动模范、德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中学校长等荣誉称号:2002年至今,受聘青岛黄海学院,历任院办主任、院党委副书记、校关工委主任等职。在青岛黄海学院工作十六年,主要分管党建和文化宣传工作,为青岛黄海学院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曾在全省民办高校党建培训班、全国民办高校党建论坛上作经验报告。现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员、青岛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员、青岛市高校党建研究会会员、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书法家青岛创作培训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孔府书画院常务理事、青岛名家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理事、中国《雷锋网》特邀研究员、上海剑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客座教授、山东省教育厅关工委“五老”讲师团讲师。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