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由全国农业企业发展联盟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农业企业家峰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图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发言。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孙坦:
尊敬的尹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受这届峰会的邀请和安排能够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本人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的思考,和大家作一个交流。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农业强国的目标和任务。我理解,要想通过创新和改革走上农业强国的康庄大道,必须得看清楚这里面的主体和逻辑。我们国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就是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立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应该说这四个组成部分构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主体。但是,农业强国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效率。
当前,我们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创新各主体、各要素、各环节耦合度不够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效力发挥。
这样的现象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我们国家目前农业的创新链过长,创新周期也很长,但是产业链确很短,农业领域的创新拥有着和医学医药领域的创新几乎相同的创新链,创新周期很长,创新投入很大。但是和医药产业相比,农业的产业链非常短。可以讲,十年的一个创新周期支撑十天的货架期。因此,这样的一种情况就要求在优化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进程中,优先考虑如何压缩创新链,延长产业链。路径就是如何从链式创新向融合创新转变。
第二,农业领域的企业创新能力弱。今天是企业家峰会,实事求是地讲,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型农业企业少之又少,导致农业领域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我想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我国涉农企业不是从创新链走向产业链的,而是在生产端率先发展,因此今天看到大多数涉农企业都是从生产经营开始逐渐向创新能力的构建进行拓展和补课。2.由于我们的创新体系链条过长,创新的周期过长,而收益相对迟缓和薄弱,也进一步制约了企业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的能力和意愿。3.农业领域的创新门槛比较高,以种业为例,如果没有一个具有长期积累的创新团队,如果没有种子资源库的支撑,特别是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模式带来颠覆式的变革,我们越来越依托于高通量的表型鉴定设施、基因分析能力,也就是种业已经进入到分子时代,无论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还是设计育种、计算育种、基因编辑,要想形成这样的创新基础能力,它的门槛是比较高的。所以说这又进一步为企业构建和补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带来了很高的门槛和比较大的挑战。
第三,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创新链赋能产业链的能力偏弱,甚至存在着科研和产业脱钩、断链的现象。我曾经多次向相关专家请教过,为什么我们的品种、技术在我们的实验室、试验地、示范点上表现很好,但是和生产上主流的品种和技术是较大差距的。这里存在着科技体制的问题,比如我们去做品种审定、评奖,要求推广一定的面积,到达这个指标之后他就没有动力了,他就完成了他在这一轮的科研创新,科研和生产是脱节的。所以说会存在一种现象,问我们的科学家育种水平怎么样?他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到产业去了解,说我们的种业还是“卡脖子”的,我们国家无论是玉米、大豆的单产跟国外还是有较大差距。
第四,如何实现从一农向三农的转变?在今天这个时代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所要面临的是如何统筹解决好粮食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三位一体互融互促的发展模式问题。我们的创新体系就必须符合粮食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的要求。创新体系中以往的比如说单纯支持其中某一个方面,而对另外两个方面带来伤害的路径就走不通了。
通过上述分析,国家农业创新体系面临这四个主要问题和挑战,要想克服这些问题,走上农业强国的康庄大道,必须得持续优化国家农业创新体系。我想大概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如何把创新链部署到产业链中,也就是说如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针对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的问题,必须持续探索和推进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如何从链式创新向融合式创新进行转型升级?从当前来看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科企融合、三创一体。科企融合是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合创新机制,三创一体就是把创新、创造、创业融合起来。通过科企融合、三创一体,既能够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能够推动从链式创新向融合创新转变,最终实现压缩农业创新链的战略目的。
在这个方面,中国农科院近些年来进行了很多探索,比如说在种业方面我们和先正达种业、大北农、中农发开展了稳定的创新合作。在农产品加工领域,我们的加工所也和益海嘉里等等相关企业开展了创新合作。总的来说,就是要把现有的创新链部署到我国农业产业链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出题,科学家答卷,这是当前我们探索下来比较有效的组织和探索模式。
第二,如何优化我国创新体系里面的科研布局?一个是要围绕农业产业去布局,一个是要追随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创新在学科体系领域的优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两天炒得很火的chat GPT,进一步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未来整个农业领域带来颠覆式变革的可能。如何进一步优化农业的学科体系?如何进一步优化农业的科研力量布局?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已经开始启动相关方面的改革。我们对学科体系进行了优化,专门优化出来基础和前沿学科,我们对已有的创新体系的科研力量布局进行优化,要围绕种子、耕地、生物安全、绿色低碳、智能农机装备和乡村发展组建六大科学中心,融合院内各个研究所的各种力量,去聚焦创新链,赋能产业链,聚焦颠覆式创新,加强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创制全链条的优化和布局。
同时,也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一农向三农转变,目前已经组建了两个科学中心,同时也对研究所的布局进行了一些调整。目前已经完成了微生物中心、乡村能源和环境中心的组建。
第三,如何围绕创新链布局新的产业链?最终还是要回到创新驱动发展,如何围绕创新链布局新的产业链?为颠覆式创新事先布局好环境,如何努力探索推进创新引领、创新驱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机制上重点是要解决科研和产业脱钩断链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补充举两个例子。去年秋粮是高温干旱,在河南玉米农户的产量大概是450公斤,但是科学家团队在同样地点的玉米产量是960公斤。我前两天跟河南的省领导讲,我们通过科企融合、三创一体,我们有信心在2023年度让河南的玉米亩产实现增产100-200公斤。这样的例子,都在一个方面印证了前面所分析的问题。因此,中国农科院从前年的秋汛抢收抢种开始就配合农业农村部派出科技小分队支持地方抢收抢种,支持地方战高温抗旱,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
在这个基础上发现在中国农科院内部的创新体系也存在脱钩断链的问题,也存在创新协同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采取了两项驱动:
第一项,绿色增产增效集成创新行动,也就是围绕着某一个产业全链条融合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和已有的科研成果,让实验室的技术能够实实在在地变成产业上的收获。密植滴灌的玉米高产技术就是这样的一个行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去年年底也配合农业农村部组建了六个产业专家团,每个产业专家团都是从种业栽培、耕作、植保、产后减损、收储乃至于加工,还有信息各个方面的专家组成产业专家团。今年中国农科院拿出一千万元支持六个产业专家团打造自己的队伍,通过和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体系的其他单元和地方合作,每个产业专家团组建一百到两百人稳定地在主产区的队伍。在这样的基础上又考虑在全国布局11个区域中心,按照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科企合作,开展院地合作。通过新型研发机构这样的机制创新,能够进一步推动从链式创新向融合创新进行改变和发展。
行业内的人都知道,中化先正达这几年在我国农业布局MAP。中国农科院借助科技小分队、产业专家团、区域中心、科企融合,也在探索面向重点产业的社会化综合服务,就是中国的农业集成服务,这样的话进一步解决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创新链赋能产业链,进而推动两链融合,从链式创新向融合创新升级和换代。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各位可以感受到我的主要观点,不管是农业领域还是其他领域,大国竞争、创新发展从来不是一个人、一件事的竞争,它是一个系统性的竞争,它是一个体系化的竞争。所以说中国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得发挥我们系统性的优势、体系性的力量。要想发挥好系统性的优势、体系性的力量,我们就必须着眼于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全局,针对我们国家农业创新体系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机制性的问题进行持续优化升级和换代,最终提升我们国家农业创新体系整体的效能,才有可能比较好地践行农业强国的要求和路径。
在此,我表态,中国农科院愿意积极和涉农企业和对农业领域感兴趣的资本开展合作,在农业强国建设的道路中,在持续提升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征程中,能够做出中国农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应有贡献!
我跟大家分享这些,谢谢大家!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