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由全国农业企业发展联盟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农业企业家峰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图为中国建设银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吴敏发言。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吴敏:
尊敬的支会长,尹部长,各位企业家朋友: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受邀请能够参加这个会,借这个机会,把我们在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感与企业家朋友交流互动。我是来自中国建设银行乡村振兴金融部,就是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做好金融服务。大会组委会都有我们的联系方式和地址,欢迎大家交流合作。
刚才尹部长和很多企业家作了精彩讲话,使我受益匪浅。今天参加这个峰会与各界朋友以什么样的主题作交流呢?我想用这样一个题目,让金融尤其是新时代下的新金融与企业家结伴,与农业同行。在高朋满座之下,如何构建一个共情、共享、共融、共建以及共赢的发展新模式,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提出了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作为国家队的金融部门义不容辞,既是我们的思考,也是我们面临的任务,如何以金融之力通过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加速推进中国的农业强国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也是我们面临的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分享之前先讲三个方面的痛点或者困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三个痛点。
第一个痛点,从市场端来看,其实乡村市场很大,但是金融总觉得我们的市场在哪里?通过研究报告的数据告诉大家,其实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94%是乡村。全国有2800个县,有接近4万个中心镇,有50万个行政村,都是推动农业强国、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主体,这里有大量的需求。我们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当中有9万个龙头企业,220万个专业合作社,有接近400万个家庭农场,90万个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这些都是我们的市场。但是从金融的视角有时候困惑市场在哪里?需求在哪里?这里有投入的不足。
第二个痛点,截至2022年底,全社会贷款发放余额是214万亿元,其中涉农贷款49万亿元,大数50万亿元,这不少了。但是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普遍仍然感受贷款难、贷款贵。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机制投入有效性的问题。
第三个痛点或者是困惑,在城乡融合发展,在农业强国的推动中,社会各界要高度关注三个非对称性。第一是信息的不对称,就是金融不一定完全了解今天的乡村,同样乡村可能对现代金融的定义和运作,以及整个定位也不一定了解,简称信息非对称。第二是信用不对称,无论是从理论的研究、大数据的分析,以及长期的实践表明,农村信用体系是朴素的客观存在的,或者说农民是讲信用的,但是为什么过去传统的金融服务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存在巨额风险的问题?这里有一个逻辑没有解决,如果银行发现真农民、真农业的话,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称之为是信用的不对称。第三是信息的不对称,实践过程当中各地都有反映,都觉得金融从三农的角度高度可怕,金融的资源使用门槛很高,难度很大,环节很多,手续很繁。从金融的角度看,很多地方还惧怕对农业的投入,对农民的贷款发放,对农村信贷资源的关注。我觉得当下有这三个问题。
带着这三个问题,特别是总书记提出金融在新的时代下要讲政治性、人民性,作为建设银行如何为乡村振兴,为国家的农业强国,为今天在座的企业家在内的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这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借着这个机会,我想给各位朋友分享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新形势下对金融的新定义
过去的金融大家都能感受得到,但是在乡村振兴,在新的时代下,特别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对金融有新的定义,新的期待,新的需求。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第一,过去讲金融是资源,今天更要看重金融是发展的要素。金融不能简单理解为是贷款的发放或者是单一金融服务。第二,过去始终认为金融强调的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属性,但是今天更要强调金融对社会的推动或者说金融的社会功能。第三,金融过去强调的是服务,今天更要强调的是金融的轮子,推动的是社会要素的融合与发展。第四,过去讲金融是钱生钱,今天我们说金融更要注重人文关怀,更要帮助社会尤其是普通的底层的人实现人帮人,让金融推动社会公平,让广大老百姓从发展中享受红利的工具和手段。
二、金融为企业家做什么
金融为企业家做什么?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经常讲需求与供给要适配,要对称,否则的话可能就影响着效率和效益。这里面我归纳有三句话,或者说借助今天的峰会也可以向社会发出这样一种声音,首先,金融首先是各地尤其是乡村产业发展当地的营商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更多是给金融部门提的,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问题。第二,金融的功能是为服务对象尤其是产业发展提供精准的金融资源以及金融服务的供给,去做一个合格的供给者。第三,金融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土地、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种要素的融合,才能为企业家、产业发展创造很好的环境。
三、建设银行乡村振兴的新实践
借这个机会给大家报告一下建设银行为乡村振兴、为农业发展所做的新实践。
近三年以来,建设银行在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过程中推动了新金融的行动,这个新金融的行动核心理念和价值就是六个字:共享、科技、普惠,三句话:以共享的方式,通过科技的优势,来实现普惠的价值。
共享就是说金融不是单打独斗,是要融会贯通。科技就是过去很多我们想做的事做不成,今天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具备了条件,把金融的河水送到了农村和农民的手中。普惠,我们追随最基层的理念是在农村,金融的普惠性就是农民容易贷款、便宜贷款。围绕着这样的理念和目标,近三年来,2019年10月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建行在同业率先成立乡村振兴金融部,我们非常荣幸这么重要的任务落在我们团队的身上。这三年通过发展有很多体会,跟大家报告一个数据,这三年贷款新增了13000亿元,更重要的是除了传统的业务,今天投身到给广大农民生产经营发放贷款。三年来给农民生产经营发放贷款,2022年新增了900多亿,其中70%都是线上,70%都是信用贷款。
我们做了五件事。
第一件事情,我们内部号称“新修农村基础水利工程”,就是金融的水利工程,大家走到全国各地,现在50万个村大概有40多万个村,通过共享的方式在农村建了普惠金融服务点,名字叫裕民通,富裕的富,农民的民,通达的通,富裕农民、通达农村,离农村更近,与农民更亲,这是我们的价值点。其中有20多万都在村委会,在村委会的目的是既方便了百姓,也赋能了村委会的自治点。第二,在全国又接着做了裕民通的线上APP,致力于把手机APP真正打造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基本形成了这样的模式。特别是APP上线一年多,通过APP线上发放贷款已经200多亿,对银行来讲很高效,很安全,对农民来讲很便捷很实惠。
第二件事情,着力构建更多的农业产业链条,伊利老总说金融助力奶业全产业链产品,不仅如此,奶业、生猪、粮食、蔬菜、花卉、水果等等,都是按照一二三产的模式来做的。
第三件事情,加大产品供给,更多从农民的需求出发,从农业的实际出发加大产品供给,包括线上和线下。我们提出为农村服务五类客群,包括农企、农商(商贸)、农贸(农贸市场)、农户(农民)、农合(农民合作社)。
第四件事情,坚持痛点思维,系统化地提出了三大专项行动,第一,围绕全国农贸市场,包括4500家消费市场和3万个县以下农贸市场,我们叫裕农市场服务;第二,围绕全国220万个合作社提出了裕农合作服务;第三,围绕着农业的生产社会化服务提出了裕农托管的专项服务。
第五件事情,所有过程当中建立了一套经营管理体系和智能化的风控手段,对银行来说发放贷款是使命,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才是本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可持续的商业体系和机制,根本是维护了广大农民核心利益。这些我们都做到了。
四、新金融与农业合作的新思路
第一,我们更多的是从过去的点对点到今天的生态建设,社会发展到今天,三农问题不再仅仅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首先至少有四个方面的融合,即城乡融合、产城融合、要素融合、资源融合,尤其是城乡融合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遇和需求。
第二,围绕农业、农村尤其是乡村着眼于人的关怀以及社会的痛点需求,构建更多有效的社会产品,在这个产品之中,我们让更多的人,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服务农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取所需,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第三,坚持产业融合发展。这里有一组数据,2021年全国整个GDP是110万亿,其中纯农业9%,农业的加工业23%,电商4%,加起来38%左右。如果说用产业的思维,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农民有更多的收益,金融有更多的产品。
第四,价值,社会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金融发展和产业发展推动社会发展,金融部门更注重资源配置,让更多的人,更大众的人从发展中享受红利,来实现金融的普惠与公平。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