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进口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80%以上的份额,依赖进口大豆的弊端逐渐显现,令我国大豆产业生存日益艰难。面对这一实际,国家于近年积极实施国产大豆振兴计划,并瞄准提高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这一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集团铁岭大豆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史洪斌向记者介绍,2022年是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第一年,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开局良好。2023年,国家将持续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力争再扩大大豆油料1000万亩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个百分点,并且提出争取每年都见到新成效,牢牢端稳中国人的“油瓶子”。国产大豆振兴整体态势向好,但是国产大豆产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难题亟待解决。
“比如在大豆种植端丰产不丰收,降低了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史洪斌分析,一方面大豆丰产、成本上涨,吃掉利润。2022年大豆丰产,但因通胀输入,地租、生资、人力和机械投入均大幅上涨,种植成本增加,且分散经营,本应获得收益的农民却并未因价格上涨、丰产而获得更多收益。
另一方面,大豆丰产、价格下行,整体利润不理想。据企业内部统计数据测算,辽宁省大豆种植成本每亩约为1450元/亩(含地租1100元/亩),种植者补贴320元/亩,单产按450斤/亩、单价2.8元/斤计算,每亩利润130元,比种植玉米每亩收益少488元。对黑龙江种植户测算,大豆比玉米每亩收益少252元。
“而在大豆加工端,企业是低利润或负利润运行。” 史洪斌说因为在2021年,国产大豆价格一路高涨,加工企业承受了巨大的经营压力。据九三集团数据统计,2021年加工企业生产饲料粕每加工1吨大豆平均亏损1100余元。2022年,国产大豆价格先扬后抑,年底价格下降至5500左右。随着饲料粕市场的回暖且原料价格持续下行,自9月下旬起加工企业才可见低微压榨利润。蛋白加工企业也遭受着相似境遇。
因此针对大豆种植端,史洪斌建议国家增加大豆种植补贴,提高农户种大豆的积极性。并且补贴政策要早下,要在每年九、十月份公布次年的补贴政策,以保证政策引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农户种植者在选择好适合当地种的好品种,通过增加产量来提升种植效益。还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通过规模化种植提升种植效益。
“同样国家对加工端企业也要适当给予补贴,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史洪斌介绍说,我国大豆产业在振兴扩种的背景下,要想快速提升消费量,就需要加工企业加大加工转化力量以加快国产大豆收购进程。为提升加工企业开工生产的积极性,保障一定的经营利润,结合大豆价格预期,国家给予大豆加工企业加工补贴,确保企业保本有利运行,带动消化国产大豆原料,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避免政策“撒芝麻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史洪斌建议发挥政策集中效应,重点支持几家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加工企业给予精深加工或产能扩张专项支持,有效促进产业加工转化。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