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两会专访 详情
发展高蛋白玉米 实现大豆进口替代一一访全国政协委员严建兵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何红卫 乐明凯
  • 2023-03-08 21:39:17

当前,我国居民饮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转型,如何保障饲料粮有效供给以满足巨大且日益增长的肉类消费需求,是关涉我国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的关键。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玉米和大豆是我国“饲料粮之王”,其中玉米是最重要的能量源,豆粕是蛋白源。2022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2.77亿吨,其中有70%的玉米用于畜禽饲料加工。而普通玉米的蛋白含量只有7%到9%,饲料中需添加11%到20%的豆粕蛋白才能满足营养需求。我国大豆自给率低,大豆和豆粕严重依赖于进口,但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使得我国大豆的结构性进口战略不确定性增强。可考虑另辟新赛道,通过提高玉米中蛋白质含量来实现“一物两用”,既满足畜禽生长的能量需求,又能满足蛋白需求。

严建兵带领团队调研后发现,发展高蛋白玉米实现大豆进口替代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一是从起源材料科研角度看可行。玉米起源于大刍草,而最初的大刍草中蛋白质含量达28%,在人类长期的选择驯化过程中,追求产量和淀粉作为首要目标,使得当前玉米蛋白质平均含量降为8%。但一些特殊玉米材料蛋白仍达15%,且相关研究成果有基础、有前景。二是从技术储备角度看可行。提升玉米蛋白质含量的瓶颈不是土壤中没有足够氮源,而是植株对氮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不够。玉米氮利用效率有关的基因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基因组育种方法提升氮利用效率可行,同时可减少环境污染。三是从推广应用角度看可行。玉米已经成为中国播种面积最大和产量最高的作物,通过提高玉米蛋白含量提高总的饲料转换率,没有硬性面积推广与作物结构调整的压力。

严建兵认为,如果把玉米蛋白含量从当前8%提高到13%,每年可以多提供1350万吨蛋白,相当于3500万吨大豆提供的蛋白,既从源头上提高能量转化与饲料转换率,减少对大豆和豆粕的进口依赖,降低饲料生产成本,又可缓解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据测算,玉米蛋白质含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玉米价格每吨提高50-80元钱。

严建兵建议:第一,加强研究,设立玉米蛋白提升研究重大专项。通过揭榜挂帅,开展有组织联合科技攻关,以满足畜禽生长的营养需求为出发点,以培育高蛋白玉米新品种为技术核心,构建包括种质资源创制、分子设计育种、营养价值评价、种植示范、饲料配方研制与应用等在内的一个完整技术创新链,最终实现提高我国饲料“蛋白自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上解决这一领域“卡脖子”难题。

第二,做好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相关政策配套。进一步完善审定标准,优化品质指标,加快审定过程,并大力做好突破性品种的宣传展示和示范推广,开辟高蛋白玉米审定“绿色通道”支持优质品种尽快审定转化应用量产。

第三,支持农业科研机构、种业企业、饲料和养殖企业组建新型产学研联合体,创造新的产业形态。支持饲料和养殖龙头企业向上游种植业延伸,通过资本驱动发展订单种植、优质优价,调动种植户积极性。支持农业科研机构、种业企业建成资源人才共享、投资与利益分配明确的产学研联合体,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何红卫 乐明凯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