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青海湟中区:“秸”尽所能促增收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李忆宁
  • 作者:孙海玲 俞惠珍
  • 2023-03-16 22:03:51

在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大源地窑村的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里,打捆机将秸秆打成方包,粉碎机将秸秆粉碎,再到除草筛除尘、套袋打包机作业……现场上演了一场“机械秀”,展示了秸秆“变废为宝”的全过程。

湟中天兴草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忠善说:“我身后的这些是我们基地正在生产的秸秆,生产的秸秆通过柔丝、除尘、筛选、打成精品草砖。这个对牛羊的适口性特别好,是牛羊很喜欢的一个品种,今年我们准备生产2000吨的秸秆深加工,解决湟中区的一些养殖场冬季饲养的短板。”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之一,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综合利用秸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三赢”?

近年来,湟中区按照“发挥基地带动,鼓励全区参与”的模式,坚持农用优先,多措并举不断优化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扎实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全区可收集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西宁市湟中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工作站副站长马森介绍:“湟中区这几年在农业灭源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这方面,先后实施了2019年秸秆回收项目和2022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逐步形成两大利用模式:一种是秸秆粉碎还田,也就是肥料化利用;另一种是秸秆机械化打捆,也就是突破秸秆综合利用‘五料化’。这几年,随着我们农机装备的增加,每年打捆农田的面积达到了20多万亩,基本涵盖了麦类,在‘五料化’利用方面,目前主要是饲料化为主。”

政策到位,还需资金支持。2022年湟中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200万元,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向30家合作单位补助30台秸秆捡拾打捆机,并在全区范围内打捆4.5万亩;布设1个秸秆还田监测点和10个秸秆还田调查点位。全力打造从秸秆回收、储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新模式。据初步估算,每年可收集加工麦类秸秆3300吨,向市场提供优质柔丝草2500吨,销售额达400万元,纯收入达43.75万元。

马森告诉记者:“这项工作的推动,将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农户合作社参与到综合利用的工作当中。据目前市场需求来说,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湟中区农机专用设备,秸秆打捆的方面,我们的牵引式、自走式已经达到了177台,基本能满足麦类方面机械化打捆农田的作业。”

眼下,湟中区正在加紧建设秸秆收储加工点,并积极开展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马森表示,下一步,湟中区将依托项目争取资金、加强培训,继续增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机械装备,正确引导老百姓,保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进行有序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作者:俞惠珍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