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小镇桥墩,有着千年历史。走在玉山路、桂兰街上,一家挨着一家的月饼店,香飘四溢,久久不散。刚出炉的桥墩月饼,形似一轮满月,直径有十几厘米,色泽金黄,一口咬下去,外酥内糯,桂圆肉、蜜枣、花生、猪肉膘混合着面饼上的芝麻,唇齿生香,令人陶醉。百多年来,桥墩月饼几经沉浮,一度因为“过时”几乎无人问津,但如今桥墩镇呈现的却是一派繁荣景象:当地月饼经营单位多达160余家,拥有桥墩月饼制作技艺的技能人才3000多人,年产值超2亿元。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浙江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名单,苍南县榜上有名。据统计,苍南共有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99人,传承、体验、教学基地102个,非遗工坊9处。其中,以桥墩月饼制作技艺、肉燕制作技艺、老李卤味制作技艺三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依托的产业规模较大,成为苍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助力共同富裕的主角。
为了让桥墩月饼、肉燕、卤制品产业传播及带动更多群众致富,苍南县支持各级传承人和技能人才开展教学活动,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扩大传承人群,培养后备力量,以技术帮扶的方式带动农户就业创业。目前,矾山肉燕技能人才2000余人,产值突破1.5亿元,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第四期“矾都肉燕”厨艺人才培训班学员蔡爱美,结业后一直从事肉燕制作。今年初,她与她的老师——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矾山肉燕制作技艺”传承人朱师勤,共同筹划在县城灵溪开了一家唐公肉燕直营店,自己入股30%,担任店长,每天营业额达5000元左右。蔡爱美所参加的培训班,由市级“乡村振兴合作创业培训基地”牵线搭桥,唐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和县农业农村局联合成立举办。近年来,该公司不仅与县职业中专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还定期举办肉燕制作技艺培训班,邀请矾山肉燕技艺传承人朱师勤传授技艺,年均培训学员达100余人。
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不断培育、壮大传承人才,更需要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动能,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寻找新的定位,激发非遗文化的新活力。为了推进非遗技艺生产企业工艺提升,加快非遗特色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智造,苍南县依托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科研优势,由研究院吴祥庭教授主持科技项目《超声卤制微波杀菌处理卤肉制品技术研发》,以温州香仔食品有限公司为试点,历时两年研究攻关,解决了一直困扰着卤制品企业的高温长时杀菌口感不佳、低温短时杀菌又达不到标准的技术难题,助力苍南卤制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不仅如此,该县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非遗技艺带头人创业创新。作为苍南卤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温州老李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传统手工制作豆腐干的作坊,拥有着26味中药和香料配制而成的祖传卤汁秘方。该公司传承人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2022年投入研发经费达360余万元,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一项,享受减免税款90余万,这一举措为企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注入“强心针”。此外,该县还对国家、省、市、县各级非遗传承人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2万元不等的补贴,助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苍南县紧扣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和“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核心任务,将培育传统非遗产业与建设非遗人才队伍协同推进,激发非遗传承发展活力和乡村创业创新动力,让非遗技艺“活”了起来,群众生活“富”了起来。
作者:金娟娟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