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技术员,你们去年给我家移植的那批母牛,产下了第一头小牛仔,它比土牛下的仔大半个多月……”3月25日一大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农(畜)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蒋烈戈就接到了一六五团八连职工赵建江的报喜来电。赵建江口中的小牛仔,是2022年第九师农(畜)科学研究所首批使用种用夏洛莱胚胎移植牛诞生的第一头小牛。
蒋烈戈闻此喜讯,难掩心中喜悦,激动地说:“那太好了,太好了,我现在就给单位打电话立即组织人员过去看看。”
蒋烈戈电话通知后,项目组研究人员迅速集合,驱车一个多小时便来到了赵建江的牛圈。技术人员边向赵建江了解着新生牛犊的情况,边穿工作服,三分钟后,工作人员便投入到了对新生牛犊的测量检查中。
“体高75厘米,体斜长62厘米,胸围80厘米,管围13厘米,体重45公斤……”。九师农(畜)科学研究所技术员苏政一边测量称重,一边报数。
“一定要让初生牛犊吃上牛初乳,增强免疫力,做好卫生管理和保暖工作,做好消毒防止脐部感染。母牛如果在24小时后还没有把胎衣全部排出来,那么便是胎衣不下或者胎衣滞留,此时需要用一些方法,促使胎衣能尽快排出,避免造成炎症”。九师农(畜)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蒋烈戈耐心地给赵建江讲解着初生牛犊和母牛产后护理要点。
看着活蹦乱跳的小牛仔,赵建江高兴地说:“我养殖牲畜已经大半辈子了,30年前养了200余只羊,养羊耗人,效益也低,十年前家人说试试养牛,我就买了20余头牛,养着养着就觉得养牛很不错。两年前我就把所有的羊都卖了,开始一心一意养牛了,现在已经有百十头牛了。”
刚开始,赵建江养的土牛,在第九师农(畜)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对养殖的牛进行了人工授精品种改良。赵建江说:“改良过的品种确实不错,个头大、健壮、出栏率高。”
近年来,第九师农(畜)科学研究所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优良品种,先后进行了新品种引进、人工授精品种改良等研究,利用第九师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促进畜牧业蓬勃发展。
2021年,为进一步解决第九师良种畜短缺问题、探索良种育种新技术途径,第九师农(畜)科学研究所与石河子农垦科学院动科院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决定在第九师一六五团开展胚胎移植工作,探索利用夏洛莱牛授配本地杂交土牛。2022年6月,该项目组与来自河南种牛育种公司的专家,率领第九师农(畜)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在一六五团八连养殖小区进行有高科技含量的胚胎移植操作,将进口的夏洛莱胚胎成功移植到本地10头母牛体内。
赵建江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报名参加了种用胚胎移植。“品种肯定越改良越好。之前人工授精的就比土牛好,这个肯定要比人工授精的还要好。”赵建江说。
探索利用夏洛莱牛授配本地杂交土牛的胚胎移植,对开展夏洛莱牛规模胚胎移植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技术借鉴和储备,为当地进一步打造“白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出生的公牛也可以作为今后的种公牛,可以自己繁育,也可以以一头3万余元的价钱出售,比普通土牛的价钱高3倍左右。
同时,此举将加强夏洛莱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技术、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不断提高夏洛莱肉牛的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打造兵团优质肉牛品牌,使品牌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立现代新型良种繁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运用种用胚胎移植技术繁育夏洛莱牛在第九师尚属首例,经过280天技术人员跟踪指导和养殖职工的精心饲喂,目前,已有两头夏洛莱牛犊顺利出生,其余八头临近预产期,现已有分娩前征兆。
作者:苟汇敏 朱婷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