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会议活动 详情
在中国农科院农经观察研讨会上,专家热议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系统优化政策体系 全面激活内生动力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姚媛 胡向东等
  • 2023-03-29 17:45: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应怎样认识和把握“底线任务”的内涵?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怎样激发内生动力,让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脱贫人口稳步增收?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第39期农经观察,与会专家和基层代表围绕“底线任务: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再思考”的主题进行会商研讨。

从脱贫攻坚迈向全面振兴

脱贫攻坚是攻坚战,乡村振兴是持久战。在五年过渡期内,如何将脱贫攻坚时期的扶持政策过渡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与会者表示,应坚持系统思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统筹考虑。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将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做出了系统的谋划和部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说。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左停表示,脱贫地区的发展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部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短板所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阶段,生态保护、土地保护、粮食安全、社会保护等,各种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会逐渐显现,在全国层面很难用一种模式、一个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脱贫地区的起点不同,发展目标、实施路径也各不相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原副组长范小建指出:“脱贫攻坚时期,消除绝对贫困是底线目标和标志性指标,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底线目标和标志性指标是什么?这一问题应尽早研究明确。”

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高强表示,着眼于2035年脱贫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可以考虑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框架内,谋划搬迁式的建设,而不是在现有布局下大量投入乡村建设。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确保脱贫地区、脱贫群众不掉队。与会者表示,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的长效机制,营造赋能的发展环境。

可能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风险从何而来?范小建指出,一是自然灾害,二是市场风险。“2003年,全国贫困人口数增加了80万人,因为发生了‘非典’;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减贫人口数从上年的1300万人减少到300万人。”范小建表示,2003年,我国农村尚没有低保政策,2009年的低保标准还非常低,而如今我们已拥有较完善的低保制度,极大防止了规模性返贫的可能性。“还有哪些措施可以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我们应将其梳理清楚,并固定到制度建设中去,为过渡期结束创造条件。” 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基金财务总监郭建军指出,延续政策的力度不够,对脱贫地区脱贫人口的增收、返贫也造成一定的风险。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刘彦随认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底线任务和接续工程,须有具体的评判依据和标准。“哪些因素可能成为脱贫地区持续增长、内生发展的新动能?过渡期的核心工作在于健全机制补短板、强弱项、促衔接,是否需要一直紧盯建档立卡户,谨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开展帮扶?政策资金投入方式、使用结构是否需要改革和创新?真实成效如何科学评估,以及统筹考虑区域差异性、发展阶段性和实际情况发挥好评估指挥棒、质检仪的作用?都值得深入研究”。

与会者还提出,应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进行重点关注和扶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张琦介绍,目前,一些易地扶贫搬迁点的产业发展与搬迁群众就业需求、就业能力不匹配,需强化产业、就业的帮扶政策,发展安置点社区集体经济。随着人口出生、婚嫁等,搬迁户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带来土地流转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加快完善住房、土地、编制等相关政策。搬迁前后的社会治理衔接尚不顺畅,尤其是跨行政区的搬迁,仍有很多行政管理的关系亟待理顺,社区治理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现阶段仍应对脱贫地区、脱贫人口进行倾斜支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脱贫群众的发展成本,真正使他们跟得上全国的发展水平。

推动脱贫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时期,全国832个脱贫县,每个县都发展了2-3个主导产业。如何进一步壮大脱贫产业,充分发挥其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梁鲁洋指出,目前部分产业在资金、市场以及相关配套服务方面还存在短板;一些特色产业依赖政府扶持,市场资本投入不足,产业链较短,农产品加工需要向精深方向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脱贫攻坚期间,各级财政和帮扶资金在贫困地区投资了很多项目,造成部分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与会者认为,解决之道在于高质量发展。

“西部省份的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较大,产值却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加工、品牌上存在短板。”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司副司长邵建成说,脱贫地区尤其应重视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推动一产接二连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周扬表示,巩固期的产业扶持应更加注重产业链后端的“种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庭院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品牌化经营的同时,还要将农业与康养、旅游、文化等产业结合起来。

“只有实现规模化,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的发展质量。”范小建说。

“据统计,去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4342元,来自产业的收入为2200元左右,占比很低。这说明对于脱贫农民而言,来自产业的第一次分配效率较低。”张合成说,“在实践中,基层县、乡干部普遍反映脱贫产业难抓、难干。究其原因,农业本身的发展周期长、风险多,项目的绩效管理周期基本为3-5年;政策资金分配没有确切的流程和标准,让基层干部不敢动、不敢给。”张合成认为,应为基层干部发展产业提供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充满耐心和定力,久久为功。

“脱贫产业的发展路径是什么?”张合成总结道,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土”即乡土,“特”指特色,“产”是链条集群;应实现“四个进村”,即产业进村,一村有一品;企业进村,带着农民干;就业进村,如果一户有一人能在本村拿上工资,这里一定人丁兴旺;专家进村,让有文化、有经验、有市场的人下沉到乡村。“如此一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宜居宜业的和美场景将不再是梦想。”

保障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据统计,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734元,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1元。

怎样带动收入最低的人群稳定增收?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涂圣伟提出“三个转换”。一是从扶贫逻辑向市场逻辑的转换。脱贫攻坚时期,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风险主要靠政府兜底,巩固期则要逐步构建脱贫后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机制,培育脱贫户的市场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二是应更重视脱贫户收入和债务的良性循环,建立起农村低收入家庭债务的动态监测体系,做好摸底调查和动态评估,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处置预案。三是从政府超常规的社会动员机制向常态化的动员机制转型,以适应脱贫群体的持续增收过程中更加复杂多元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

如何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与会基层代表表示,现实中,部分地区确实存在“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着急”的现象。

“留守的中老年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跟不上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要求,依赖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梁鲁洋表示,如何培训中老年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生产,使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实现增产增收,是目前农业农民培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陈红涛介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挑战是巨大的,基金会可以通过注重组织和人才的培育,实施致富带头人、合作社理事长培训为乡村培养本土人才,以及帮助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促进乡村发展。

“教育帮扶是从思想上解决返贫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应强化政策倾斜。”宁夏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宁夏扶贫开发研究院院长魏广民说。

“工资性收入约占脱贫人口收入的70%左右,大部分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和一些中低端的生产制造业,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是巩固期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广西来宾市合山市里兰村驻村第一书记孔威说。

广东省清远市农业农村局督查专员李美全指出,从长期看,脱贫后社会保障力度不能减弱,反而针对重点人群更要提升保障水平。尤其是在过渡期内,要采取产业带动和稳岗就业等措施。

作者:胡向东 王国刚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