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青海省大通县:“指尖”上的非遗技艺 “绣”出乡村共富景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倪杨金子
  • 作者:孙海玲
  • 2023-03-29 23:25:56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也照顾不上娃娃,现在感觉日子过得幸福了,村里的妇女们能一边照顾老人小孩,一边做点青绣赚些钱,既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也能把我们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一举多得……”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青绣非遗传承人陈玉秀说道。

陈玉秀万万没想到,曾经的“指尖技艺”变为了如今的“指尖经济”,而这源于近年来,大通县充分挖掘青绣等民间手工艺文化遗产价值,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积极搭建资源集聚平台,不断提升乡土人才致富能力,让更多的乡村人才实现在家门口致富。

2021年12月30日,大通县民族特色非遗工坊正式挂牌。非遗工坊的成立为青绣等一批传统手工艺的“亮相”搭建了平台。通过“指尖”推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让更多妇女用巧手实现了致富的梦想。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非遗传承,要在传人。为了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近日,大通县组织举办了以“乡村振兴·绣美乡村”为主题的青绣产业人才培训班,邀请苏绣名家名师为70余名绣娘传授技艺,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集聚人才,让村民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成为现实。

如今,青绣已经成为大通妇女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技艺之一,越来越多的妇女群众靠着这项传统技艺,不仅过上了好日子,也为乡村振兴出了一份力。通过非遗工坊这个平台,不仅为大通绣娘们创造了学习技艺的机会,还让更多人熟知了青绣的悠久文化;开展“高原美丽乡村百佳绣娘”评选活动,让更多妇女参与成为绣娘,找到致富渠道,也让青绣这个大通独有的非遗文化得到了传承。

制作好的青绣作品如何走向市场?在不断尝试中,大通县也探索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径。

“我们统筹谋划非遗工坊旅游路线布局,延伸非遗工坊发展链条,依托国家4A级景区老爷山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向游客积极展示大通特色文化和非遗手工艺品,推动文化手工业、文化服务业和旅游业‘三业合一’,打通非遗手工艺品产销渠道,打造非遗手工艺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据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们还带领大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销售,每年都能让大家实现盈利。”非遗文创工坊负责人介绍道,不仅如此,还积极搭建非遗创造性转化新平台,采用“非遗工坊+合作社+农户”模式,将零散的家庭作坊整合联动起来通过非遗工坊共同致富。

今后,大通县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动东西部协作深度帮扶。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扩大非遗工坊知名度,加大非遗工坊建设,通过技能培训、产品展销等形式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描绘新时代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