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过后,天气转暖。在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梨园村,地头业已忙开。施肥、剪枝、开沟,今夏能否丰收,此举颇为关键。梨园村主产南方梨,面积有3000多亩,全村七成农户都种梨。早在15年前,这里就被认定为“浙江省精品梨生产基地”,2021年,所产“海昌蜜梨”更一举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足可以见其影响力。论及口感,最大特点在于脆甜多汁、细腻无渣、核小皮薄,冷藏后尤佳。
如今,声名大噪后,食客们对这一美味早已迫不及待,胃里盼着梨,眼中赏着花,倒成了另一番雅趣。作为首批国家森林乡村的梨园村,虽不靠山,但河道幽幽,碧水绕村,尽显水乡典雅。春赏花,夏摘梨,秋观景,辅以垂钓,农旅融合,相映成趣。
在梨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朱雪峰看来,农旅融合,农为底色,关键还在谋产业。考虑到一家一户难成气候,尤其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后,村党委很早之前就开始谋划,成立了嘉兴市首个产业农合联,并建起了南方梨特色农业党支部,改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提供种苗与农资供应,以及技术培训、产品检测、产销对接等一条龙服务。
“像这套选果机和分级机,再配套保鲜库,就解决了一家一户做不了的公共服务。一来可让产品分级更科学,提高精品果品质,这对提升品牌影响力大有裨益;二来可拉长销售期,对提升附加值同样十分关键。”朱雪峰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出产的“海昌蜜梨”身价要明显高于其他产区。
随着产业进一步发展,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再联合、再合作,显得愈发重要。由此在2022年,“共富‘梨’想·梨乡有约”党建联建应运而生,其由7个单位组成,除了村党委,还有海宁市商务局、供销社,以及“民泰煤气”、“泰隆银行”、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等各方资源。
根据约定,几方在社群营销、电商直播、商超对接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与之协同的还有一个“‘梨’想共富田”共富工坊,通过产业赋能更加注重对村里低收入农户和困难家庭的“造血式”帮扶,或通过解决闲余劳动力,或不定期上门技术指导,或帮助打开销路,短短一年时间,已为20多名群众人均月增收2000元。
袁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工坊将进一步扩大党建联建的优势,将当地更多企业资源导入村庄,一方面,可采取订单制,确保稳定收入,另一方面,延伸研学、观光等多元化产品,让这一富民产业更富民。
作者:张晔 许思倩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