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城市园林绿化领域小有所成的刘永军是一位实打实的农业经营门外汉,喜爱乡村看好都市农业的他倾尽所有建起了100亩大棚蔬菜基地。10年之后,基地面积扩大到800亩,绿色产品率超过70%,合作社完成“三级跳”成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当年的门外汉除了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经营好手外,还多了一个令人刮目的身份——智能化、数字化、模块化鱼菜共生系统专家。乡村振兴时代,资源和机遇都向乡村集聚,经营主体和合作社快速成长的例子并不少,而像上海绿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样几乎凭自身经营,短短十年就积累下布局全国市场竞争力的,确实少见。
“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定要走稳生存、发展、提升三步,守正创新,热爱三农的情怀才不至于在现实面前消退,振兴乡村产业的人生追求也不至于半途而废。”刘永军说。
先生存后发展是农业创业的守正之道
在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快速进步的当下,现代农业依然改变不了投入大、附加值不高、回报周期长的特征,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从事蔬菜种植经营,如果不能深刻理解行业特征,摔跤的概率很大,跌倒了无法振作的例子也不少。
“当时村里动员我们合作社把400亩地全流转了,第一时间形成规模,提高竞争力,我思考再三只流转了100亩,跨界进入蔬菜种植行业,一定要先学会生存。”回想起当年信心十足跨入农业却不得不谨小慎微的心态,刘永军露出羞涩。
刚踏进农业的刘永军不懂蔬菜种植经营,对规模效益的认识是不浅的,然而,刘永军仍作出了先建100亩大棚的决定,除了资金有限,他和他的团队认识到,设施化基地比规模化基地重要,积累蔬菜种植端和销售端经验比规模重要。
就这样, 4年之后的2015年,团队才开始扩大规模。对此,团队成员没有一个表示遗憾的,在他们看来,这不是徘徊,是专业化的表现。
绿椰合作社加工车间。
正是因为摸透了蔬菜行业,合作社产品虽然没有独特性排他性优势,合作社始终保持盈利的能力,规模的逐步扩大也因此建立在稳定盈利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靠追加投入。
坚守农业企业创新的量质具增之道
“绿椰合作社于2016年获评上海市级示范合作社,2021年荣获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称号,这两个时间节点正好对应着‘鱼阡陌’品牌的技术突破和成熟,这不是巧合,是必然。”刘永军肯定地说。
2022年,绿椰合作社基地面积802亩,经营额4200多万元,品类、产量、经营额比绿椰专业合作社多的不在少数,在特色品类上优于绿椰合作社的也不少,正如刘永军自己总结的,绿椰合作社顺利完成弯道超车,一是主业体现了绿色高效,二是成功研发出了模块化的鱼菜共生系统,合作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产品和竞争力。
刘永军第一次听到鱼菜共生概念是在一次培训课上,他第一时间被鱼菜共生的生态循环理念和价值吸引,那是在2014年,当时,鱼菜共生是个比较前沿的创新方向,国内掌握鱼菜共生系统技术的人士还很少,参加培训的职业农民听完都感到新奇,付诸实践的,只有刘永军一个。
据刘永军回忆,他迷上鱼菜共生概念并在阳台上做试验那段日子,其实是合作社最艰难的时期,因为扩大规模,资金、精力投入都比较大,甚至一度到了资金链断裂的程度,不管是家人还是团队成员,对他痴迷鱼菜共生系统颇有微词。
“我坚信,只有创新才有可能形成特色产品,拥有特色产品才有可能提升合作社竞争力,况且,鱼菜共生系统原理并不复杂,也已经有人研发成功了。”刘永军说,“这么好的机遇一定要珍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刘永军完成鱼菜共生生产试验系统研发,2019年突破了模块化鱼菜共生技术障碍,2020年顺利攻克智能化、数字化、模块化鱼菜共生集成系统难关,并在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芦潼村基地建起了2200平方米的鱼菜共生大棚基地。
记者了解到,基地里的鱼菜共生系统是刘永军和团队发明的11项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的结晶,这个系统里,一个40立方米的圆桶产鱼量相当于一亩鱼塘的产鱼量,无土的一平方米“菜地”能高产生菜、锦绣苋、西洋菜等多类蔬菜。每套鱼菜系统都能实现对大棚内空气温度、水溶氧量、pH值等数据的实时监控,各类数据第一时间被发送到云平台。通个云平台,一旦某一项指标出现问题,便开启自动报警,管理人员收到信息后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而且,通过手机App,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监控基地运行情况。
“鱼阡陌”鱼菜共生智能沙盘白天黑夜都散发着智能色彩。
在云平台大屏幕前,一个制作精细的智能沙盘全面展示了鱼菜共生系统,记者一问方知,该智能沙盘是合作社为向全国推广该系统而作的准备。鱼菜共生系统产品因高品质、高产量而广受市民欢迎,合作社正等待合适的机会建一个100亩规模的鱼菜共生基地,满足盒马、叮咚等电商的需求,同时,希望全国各地的蔬菜经营合作社能尽快分享该生态高产高效系统的价值。
因为创新,绿椰专业合作社非但没有放弃蔬菜主业,还拥有了独具竞争力的鱼菜共生系统,为合作社业务走出上海拓展全国市场打下了很不错的基础。事实上,刘永军和团队通过拥抱品牌电商渠道实现订单农业的创新实践,也非常值得同行学习借鉴。团队的创新实践,不但推动合作社优质产品获得了应有的附加值,还推动地标产品练塘茭白拥抱电商。同时,因为创新,“绿椰”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快速提升,带动了练塘镇传统生鲜产品的销售,真正体现出农业企业以品牌附加值振兴一方的责任担当。
绿椰合作社守正创新启示
十年磨剑,门外汉变专家,合作社升级为国家示范社,合作社以获得附加值为目标的带动作用即将从练塘镇、青浦区、上海市向全国辐射,我们从绿椰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中,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启示:
一、落实先生存后发展再提升的守正创新之道,蔬菜种植经营者就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想和追求。
在做同样蔬菜品类的情况下,绿椰合作社从100亩大棚设施蔬菜基地起步,并用四年多时间摸透蔬菜产业链各环节再开始扩大规模,整个经营过程都没有出现主业亏损的情况,较好实践了先生存后发展的稳健作风。发展阶段除了探索合作社绿色高效的经营模式,及时认识到鱼菜共生的先进性和可行性,于是排除万难坚持研发。这一切创新实践,本质上是刘永军和他的团队始终坚守生态高效经营理念的具体贯彻,从而在一众蔬菜经营户中崭露头角,最后脱颖而出。
李永军展示鱼菜共生系统中蔬菜的叶绿根白。
二、守正创新是合作社形成价值洼地效应的最佳路径
刘永军和他的团队跨进农业成立绿椰合作社时,除了建造100亩设施大棚的资金,什么都不懂,什么资源也没有,因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发展创新探索经营模式,在形成绿色系列蔬菜产品的同时,拥有了独具特色的鱼菜共生系统产品。合作社所有的创新符合生态循环绿色高效时代趋势,自然得到青浦区、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成功获得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的支持,是水到渠成的事。
研发成功后,因为鱼菜共生系统的价值及市场推广竞争力所在,没有媒体资源的合作社先后得到中央和地方媒体传播,也是洼地效应的应有呈现。
三、坚守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理念和实践
刘永军迷上鱼菜共生开展艰难试验的那个阶段,他并不孤独,因为还有其他上海农业经营者同时在创新研发,而基于模块化、智能化、数字化迭代并形成具有市场价值和竞争力的鱼菜共生系统产品的,刘永军是上海唯一,在国内也不多见。坚守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理念及行动是刘永军和他的团队修成正果的关键,因为抓住了这个关键,五年创新路上,刘永军既得到了上海市各级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的关心支持,他和团队的创新也没有迷失方向,始终围绕市场展开研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