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悠然上兰山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钱犁
  • 2023-04-17 13:45:36

阳春三月。当你从重庆主城汇入“渝宜高速”的滚滚车流,来到位于重庆万州西北角的孙家镇,你一定会感到这片土地上迸发出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当你登上万绿丛中的兰草村,给你留下的印象定是那样地痴迷与狂醉。

这兰草村平日里亦被人们称作“兰山”或“南山”,这并非仅仅因为叫着顺口的缘故:从地理上看,它位于孙家场镇以南,站在南山眺望孙家全境,多少有那么一点儿居高临下、坐南朝北的快感;从特色上讲,全村30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都种兰养兰,少的十几盆,多的几十上百盆。在适宜的季节,村民们纷纷从野岭幽谷间将零散的兰草采集回来置入盆钵,换上“新衣”,或摆放于窗台,夜间其香;或移植于兰架,近观其型;或供奉于高堂,品味其性;或排列于檐下,吮吸其芳。各有所得,各有所享,各有所需,各有所悟。

前些年,这个位于孙家南山的小山村,在当地的行政版图上也名正言顺成了“兰草村”。

古人有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而今,当你徜徉在兰草山间步道,听松涛呼啸,观茶山新绿,你会自然而然感慨,如若将古人这诗改上一字,“兰花与茶本相关”,似乎更为贴切和准确。

这个村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种茶。一杯小小的香茶不仅改变了村民的命运和全村一穷二白的旧貌,而且还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习惯行为。随着新茶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品质的不断提升,村上引进了实力雄厚的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使全村农业经济、绿色产业如虎添翼。他们以茶为媒,种茶致富,早在2016年就率先实现全村整体脱贫。到2022年,全村种茶3000余亩,产茶275吨,产茶收入2200万元,全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22100元。兰草成为重庆万州区“十大最美乡村”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由于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近几年来,村上建起了长达6公里的“兰草茶山休闲步道”和一处“兰草茶山观景长廊”,3座山间观景亭,建起了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兰草茶文化广场”,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兰草村茶文化节”。更值得喜庆的是,出产于此的“三峡佛印”牌绿茶在全国“中华绿茶”评比中一举夺得金奖。

绿茶产业的兴起,不仅鼓起了村民钱袋,也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脑袋。站在“松涛长廊”放眼四望,绿树掩映的一幢幢民宿、“农家乐”粉墙碧瓦,红绿相间,酒内飘香,生意火红。城里人从四面八方登上兰山,与晋人陶渊明当年“采菊东篱下,悠然上南山”的心境完全不同;古人隐居“桃花源”是为了躲避车马喧嚣,官场角斗,人间纷扰,过上一种与世隔绝、淡然忘我的生活;而今人登上兰山则是为了将这里作为一个“打卡地”,放松疲惫身心,过好一个周末或节假日。每当此时,他们携家带口,呼朋唤友来到这僻静处,品农家菜,饮山中茶,喝老坛酒,过上神仙一般的日子;在兰山,他们披着晨曦,步入观景步道,深情地吮吸着山间的茶香、幽谷的兰香以及场镇方向飘来的浓浓酒香,一起弥漫交融,你不醉也难,临行时本已收获满满,愉悦多多,尽兴之余,还要掏出几十或上百元现金,从村民的农家小院买回几盆心爱的香兰,把山上的香兰带回城里,放在家中,揉进梦乡。去年一年间,这个村的民宿、“农家乐”就接待客人一万多人,旅游年收入100多万元。

这正应了当地人常常挂在嘴边上一句话:“茶从云上来,自带兰花香”。

古往今来,在多少文人骚客笔下,梅、兰、竹、菊是必须请入“正席”的“四君子”。尤其是兰花,在众香国里、万花丛中,满足自我,独守本分,从不与其它繁花奇葩争奇斗艳。或许正是她这种独有的本质与天性,更是让人对其高见一眼,敬重三分,争相赞颂与追逐的“上上珍品”。在历朝历代,赞兰、咏兰的诗作可谓铺天盖地,其中多有传世佳作:

有的赞其品性风骨:“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有的叹其内在气质:“不红不紫不深黄,碧绿沉沉叶几章,唯有西风偏称意,惯催石上扫秋霜”;

甚至也有人将其移植盆栽表达出些许遗憾:“春雨春风写妙颜,幽情遗韵落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已,打破乌盆更入山”。

这只能说是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审美观、价值观也自然而然表现出差异,并不奇怪。

众所周知,在类似兰草村这样的穷乡僻壤中,我们的祖先们就靠着脚下这片土地生息繁衍,辛勤劳作,求衣食,盼温饱,奔生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无一例外。可是,由于他们身上有臭汗,脚上有牛粪,他们的内心世界所追求的是浅层次的温饱和粗线条的小富足,而绝非所谓的高端与文明,奢侈与典雅。长年累月,岁岁连年,文明与野蛮,高雅与低俗,现代与原始,始终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撞击、搏斗、拼争。在前些年,假如你敢于在一群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庄稼汉面前侈谈“文明”“淡雅”“含蓄”“现代”之类的理念,你会被看作“精神有病”或“大脑失常”。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压在中国广大农村和农民心头的“那一篇”,终于翻过来了。人们,尤其是类似兰草村这样身居大山深处的人们,仍然靠着脚下这片土地,在物质生活得到日益满足的前提下,其精神世界开始得以改变和提升。他们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坚韧和毅力,在熊熊烈火中金凤涅槃,在贫穷与富裕间顽强拼争,在高雅与低俗中艰难抉择,在文明与进步中脱胎换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家脚下这片土地不仅可以种粮养畜得温饱,还可种茶养兰奔富路。

随着自身命运的改变,他们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自己其实也好似以前自生自灭于山涧野谷的一株兰草,由于平日里的淡雅低调,不骄不媚,因而“养在深宫人未识”;而今头上的“红盖头”,一经掀开,便向世人展露出应有的风貌与颜值,开始身价百倍,炙手可热,犹如“春风昨夜人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

一株兰草可以使人变得文明高雅,一壶山茶则可以让一个寂静的山村苦尽甘来。走进兰草村村史展览室,可以从村民们共同订立的一纸“村规民约”上,看到他们是如何从细微处开始脱胎换骨的:

“兰草村,是宝地。民风美,人称奇。爱国家,爱集体。跟党走,志不移。立新风,树正气。不赌博,禁恶习。讲卫生,美环境,护生态,保长利。倒垃圾,不随意,砖瓦柴,摆整齐,猪羊鸡,要圈养。勤扫除,严管理……”

而站立在层层叠叠高入云的茶山半腰,随处可见采茶姑娘在融融的春光里、在行行茶垄间,两手忙忙,“诗行”写到云端上,满心希望篓中装。摘一片云彩遮太阳,留一身清香揽月亮。

说孙家镇及兰草村这地头人杰地灵,一点儿也没有夸张。来到村上,与村民们谈起这个村近些年所发生的巨变,他们会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与他们谈起这方山水孕育出的几个“重量级”人物,更是令他们肃然起敬,倍感自豪。

一位是林铁(原名刘树德),“无产阶级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务活动家”。他少年有大志,在万州读中学期间,就受到萧楚女、恽代英等革命老前辈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在北平读大学,又参加了李大钊直接领导的学生运动;先后两次受党组织委派,到法国和苏联担任中共留学学生支部书记,1935年奉调回国,1949年7月担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长达17年。他主政河北期间,全省工农业生产乃至多个方面成就突出,多次受到中央嘉奖。毛泽东主席曾不失幽默地当面夸赞:“河北富啊,有(林),又有(铁)!”

另一位是“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执行社长。有人形容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是当代名符其实的书法艺术大师。

由于孙家镇具有兰草村绿茶的“金牌效应”和林铁、刘江这样的“名人效应”,镇上决定将这“两大效应”进行无限放大有效利用:一是将兰草绿茶“金牌效应”在全镇“发酵”和推广,目前这个镇茶叶种植已近6000亩,总产值7000多万元,生态农业的文章做得风生水起;二是在场上兴建起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名人广场”,除了将数十幅反映林铁同志生平事迹的图片以及刘江20多幅篆刻书法作品精心制作,悬挂于广场两侧,供游人和后辈参观景仰。与此同时,还将与孙家姓氏有关的古今几十位名人以及他们的精彩典故立碑凿像兆示世人,其中不乏三国东吴的孙权,军事大家孙膑,中医大师孙思邈以及现代名人孙家栋等众多明星都登上了“孙家名人榜”。镇领导介绍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现今孙家人有一种“天下孙家是一家”的归属感以及身为“老孙家”人的一种自豪感、荣誉感,为孙家的今天建功立业,为孙家的明天树碑立传。

这两大举措反映出孙家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也表现出他们对外开放的非凡气魄与胆识。

这,便是孙家人的精明与独到之处。

作者:钱犁 高级记者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