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成渝”肉牛如何牛
来自四川畜牧专家的思考与建议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刘婉茹
  • 作者:李传君
  • 2023-04-18 10:04:32

成渝地区作为西部畜牧业生产重点区域,牛种资源丰富多样,《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2011年版)记载的地方黄牛品种就有巴山牛、川南山地牛等多个品种,饲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总体看,成渝地区肉牛产业基础较差,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链上各环节联动性不强,市场竞争力弱。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在经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基本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实施了软科学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肉牛产业市场供给评价研究”,提出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地方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发展现状与思路

成渝地区农区肉牛生产用种以原始地方品种为主,自主培育品种、国外引进品种等优良品种或类群占比很低,肉用基础母牛主要是选育程度很低的地方牛种,地方牛种改良计划中盲目杂交的问题依然严峻,种业基础差,种业发展落后,生产水平不高。2021年,四川出栏牛293.1万头,重庆出栏 55.5万头,四川产肉36.9万吨,重庆产肉7.6万吨,出栏牛平均产肉量(胴体重)128千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千克,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平均260千克),屠宰牛胴体重水平排在世界前20位的国家都在300千克以上,日本最高约430千克。

另外,成渝地区牛肉在肉类总量中的占比、牛业产值在畜牧业总产值的占比、人均牛肉占有量和年人均消费量都比较低,以四川为例,2021年四川牛肉占肉类总量的比重为5.8%,全国牛肉占肉类总量的比重约为8%,世界平均占比25%;四川牛业产值占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10%,全国牛业占牧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18%,农业现代化国家为30%—40%;四川人均牛肉年占有量仅4.4千克,全国牛肉年人均消费量6.6千克,世界年人均消费量7.8千克。

在过去十年间我国的肉牛养殖方式变化大,肉役两用为主的农户养殖体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农区肉牛产业已经萎缩,存栏数量大幅减少。2021年末四川牛存栏数为830.5万头,较2005年减少了320万头,2021年末重庆牛存栏数为107.4万头,较2005年减少了60万头,。尽管成渝地区肉牛存栏数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走简单发展饲养量的老路不是明智之举,还会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和用地难的困扰。应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肉牛产业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或者发展方向是提质增量,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首先,要抓实基础母牛建设,强化良种利用。基础母牛良种化建设是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可采取的主要途径与措施如下:加强种牛场或扩繁场建设,开展不同层级种牛场认证,支持和强化品种选育,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提升牛种质量和制种供种能力,不断夯实种牛翻身仗的群体基础;加强现有良种(自主培育品种、引进品种)推广,加大力度扩繁,不断增加良种母牛群体规模,并选择专门化大型肉用品种杂交利用;实施地方牛种资源计划改良,创制、选留、扩繁扩群与特色利用新类群,利用新类群,培育特色新品种,解决种业芯片等卡脖子技术难题。这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工作,需要保持稳定的人员队伍和政策支持的长效机制,久久为功。

其次,要转变养殖方式,推广适度规模养殖。肉牛产业去散户化是趋势,应当鼓励和支持发展家庭牧场、专业大户、企业化牧场等多元化新型养殖主体,推行肉用母牛专业化养殖或者自繁自养,鼓励适度规模养殖,防止脱离本地实际条件(含用地、牧草、人工等)盲目扩大发展养殖规模;应坚持地方资源保护、本品种系统选育、特色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依据地方牛种资源特征特性,本着肉牛产业差异化发展策略,立足市场消费多元化格局,以用促保,实施资源特色化产业开发,用好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这样既有利于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又丰富了成渝地区肉牛产业体系,还能满足市场牛肉多元化消费需求。

再次,强化品牌创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肉类协会及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联合发起“好牛好肉品牌培优行动计划”,联合构建“好牛→好肉→好品牌”价值体系,协调整合养殖、屠宰、加工及流通等肉牛行业相关领域资源,不断夯实肉牛产业基础,优化稳定肉牛产业链与供应链,努力提升我国牛肉综合生产供给能力与自主品牌市场核心竞争力。目标是强化品牌建设,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加快农业品牌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品牌(重点是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产品品牌(三品一标、商标)、品种品牌(牛品种)、品质品牌等创建。通过品牌建设和功能发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附加值。

最后,要强化政策保障,聚焦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农业农村部出台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入开展肉牛增量提质行动。各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肉牛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健全要素保障,构建包括用地、生物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金融信贷、政策保险等在内的保障体系。保持扶持政策长效化机制,强化保障力度,为肉牛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确保肉牛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在科技和产业链上下功夫

首先,实施种养循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各地应坚持农牧互补、种养循环基本原则,统筹协调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蔬菜、水果、粮食、牧草、花卉等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园区,配套规划落实养殖用地,科学布局肉牛适度规模养殖,全面推行种养一体化生产经营,实现就地就近消纳粪便和污水,促进肉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把控好禁养、限养等政策要求,落实好粪便治理利用措施,避免因生态保护等限制要素导致养殖场关停撤迁。

其次,完善牛肉加工体系和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牛肉加工多元化发展。优化屠宰布局,逐步推行肉牛屠宰准入制,强化肉牛屠宰、牛肉加工行业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精深加工是提高牛肉产业附加值的硬件基础,冷链物流是产品远距离销售的运输保障,要鼓励社会资本多层次参与;鼓励和支持企业以预制菜等餐桌消费、家庭消费为重点,研发生产多样化的冷鲜肉新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

最后,应加速传统肉牛养殖与现代化科技手段融合,提高肉牛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近年来,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将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肉牛育种,其中全基因组和遗传疾病的基因检测成为研究热点,但是一些在实验室成熟的技术包括胚胎移植、同期发情和性别控制等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不多,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另外,我国肉牛产业正逐步由传统养殖向智慧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乡村振兴和新基建等国家政策为肉牛数智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智慧牧场管理系统、产业数字化平台等在肉牛产业中得到大量应用,用以指导肉牛产业的生产,节本增效,从而为整个产业链上的从业者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肉牛产业市场供给评价研究”课题组成员:邓小东、石溢、詹素琼、易军、王巍、甘佳、方东辉、贺芳、阿果约达、马晓琴、付茂忠

通讯作者:付茂忠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