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71岁的河北省高碑店市南辛庄村农民、该市农民技术协会会长祖茂堂来到海南三亚市的南繁基地试验田忙碌起来,他种的玉米已经结穗,他和老伴一起为已经授粉的玉米套袋。
祖茂堂在海南省三亚市南繁育种基地田里,为玉米种子套袋、编号。李东顺 摄
祖茂堂戴着那顶已经破了边的麦秸秆编织的草帽,披上那件缀着4个大口袋的蓝色工作服,脖子上挂了一件白色的半圆形的奇特东西,仔细看才发现这是一个泡沫塑料板,上面密密麻麻扎着一排排大头钉。“这些大头钉是为方便套袋,为纸袋扎口用的。”祖茂堂乐呵呵地说完话,便一头扎进了玉米田里。很难想象,这个1.55米矮个儿老头曾经站上欧洲议会讲坛,被授予“全国十佳农民”荣誉。
“年龄最大,个子最小”
“我站在主席台上领奖时,创了两个最:年龄最大,个子最小。哈哈!”
去年9月23日,这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秋分”,农业农村部在成都市天府农博园举办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当主持人宣布“获得2022年度全国十佳农民的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南辛庄村祖茂堂等请上台领奖”时,会场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973年,好学又热爱农业技术的祖茂堂,被推荐到华北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与技术后,他回村在自家6亩责任田开展新品种试验和技术示范推广。1975年,他被推荐到人民公社当了一名半脱产农业技术员,开始指导全公社的农业生产。
1982年,中国农科院两位小麦育种专家“相中”这位有知识的农民,开始指导祖茂堂从事小麦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这次育种合作受到农业专家的认可与好评,尤其是得到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三堆信任。当时,郭三堆刚刚培育出世界首例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他邀请祖茂堂加入实验推广团队,并委托他在高碑店秘密实验种植。
“这可是我们国家打破美国人一统天下的棉种!不能有丝毫疏忽和差错。”捧着那一包极为宝贵的棉种,祖茂堂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他在自家6亩责任田里播下了种子,浇水施肥,看着小苗长大开花,直到结出一个个小铃铛似的棉铃。无论风吹雨打,他都认真观察、细心记录。终于,世界首例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在祖茂堂田里试种成功,他成为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第一位中国农民!
赴亚非欧推广抗虫棉的“国际农民”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成功,让“祖茂堂”这个棉农名字不胫而走,并走出国门,应邀到欧洲比利时、法国等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从此,祖茂堂又多了一个名字“国际农民”。
2008年8月,祖茂堂应邀出席在菲律宾举办的亚洲生物技术产业协会会议,在会上作了《祖茂堂种植抗虫棉十年历程》的演讲。
2010年4月,祖茂堂来到巴基斯坦,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双价抗虫基因导入巴基斯坦的主栽棉花品种之中。他带去的棉种在旁遮普省种子公司两个农场进行品种试验,结果是中国抗虫棉比当地棉花品种增产70%,比美国棉种增产30%!“当时,世界五大洲都推选了农民代表出席,我是唯一的亚洲农民代表!”2010年9月,祖茂堂受欧洲议会生物技术产业协会邀请,作为五大洲推选出的8位农民代表,参加了世界五大洲生物技术农民交流活动并出席欧盟生物技术产业大会。他们先后到访了布鲁塞尔和巴黎,在欧盟议会等场所进行了演讲交流。
祖茂堂荣获“2022年度全国十佳农民”称号现场。李东顺 摄
在欧盟生物技术产业大会上,祖茂堂站上欧盟议会大厦讲台,他结合自己10多年来种植抗虫棉的体会和经验,介绍了生物技术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发展现状,讲述生物技术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他说:“以前一个小小的棉铃虫弄得棉农谈虫色变,生物技术转基因抗虫棉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种植效益,如今棉农的钱袋鼓起来了,农民不再苦不堪言地在烈日下喷洒农药了”。他还讲述了中国因此减少了多少吨农药喷施,很好保护了农业环境,引起了与会各国代表的广泛兴趣,会后还接受了巴黎电视台记者的采访。
从欧洲回国后,祖茂堂又马不停蹄地来到非洲津巴布韦,指导当地棉农种植棉花。他用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当地建立试验田,确定示范户,开展系列植棉花技术服务与指导。他手把手地教授非洲农民学习中国种棉技术。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当地示范户的棉花由原来的亩产80公斤猛增到200公斤。
“让农民种出亩产800公斤小麦”
2022年6月21日,冀中平原一片金黄,沉甸甸的麦穗等待着收获,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高碑店祖茂堂的麦田,考察夏粮生产情况。
“现在是‘丰收在田’,要抓紧收割‘丰收在手’,还要做好收储‘丰收入库’。小麦是中国人的主要口粮之一,总体看今年全国小麦比去年增产,丰收已成定局。这给人们吃了定心丸,为全年粮食稳产打下了基础。”在麦田里,祖茂堂详细介绍了小麦生产和增收情况,李克强听后十分高兴。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技术员,祖茂堂把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作为毕生的追求。他说,专家育出优质种子,特别需要尽快推广给广大农民,“你种子再好,农民不认也是白搭”。2005年,祖茂堂成立了高碑店科茂种业有限公司,2006年又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成立北城农民技术协会。
几十年来,祖茂堂摸索出了一条良种繁育推广“科技+农户+实体”的产业化推广模式。他以免费试种、低价供种、签订高价回收合同、跟踪技术指导等方式,让利于农、服务于农。
“良种繁育基地已达5000余亩,我想再扩大一些。”河北省属于干旱缺水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祖茂堂引进推广“节水高产优质”冬小麦,目前已累计示范推广8000多万亩。他曾经带领2万户农民加入“科技提升行动”中,使示范户单产增长23.06%,每亩节本增效130.27元。仅小麦增产这一项,高碑店市每年可增收1000万元以上。
“育种专家能种出亩产800公斤小麦,为什么老百姓没种出800公斤(小麦亩产)?”祖茂堂表示,他就是想把这个“亩产800公斤技术”尽快传到大田里去,“缩短农民与专家的技术差距,让广大农民种出亩产800公斤小麦,我这一辈子就是想把这座‘桥’架好,让‘专家产量’变成‘农民产量’。”
据了解,今年71岁的祖茂堂已经从事种子繁育工作41年,曾先后获得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丰收奖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被授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河北省职工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作者:李东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杰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