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小麦赤霉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现场会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植保所,浙江大学,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农科院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及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试验示范县市的农业农村局和植保技术人员,共同前往荆州市江陵县江北农场现场观摩。
湖北是全国小麦主产省份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受气候变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小麦赤霉病发病频次增多、危害加重。湖北省农科院院长游艾青介绍,目前正是评价赤霉病防治成效的最好时期,此次展示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承担的课题现场会,对科技支撑服务湖北小麦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高质量完成各项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一步聚焦湖北小麦生产关键科学问题和产业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技术水平,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马忠华教授代表主持单位介绍了项目总体进展情况。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刘录祥研究员到现场指导,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副所长杨立军研究员对防控现场进行了详细介绍。相关课题负责人展开交流,研讨下一步工作计划。
做好小麦赤霉病及其毒素持续防控,对保障我国粮食丰收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9月,由浙江大学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赤霉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项目启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江苏省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等10家国内赤霉病研究的优势单位参与合作展开联合攻关,以期构建“抗病品种利用﹣生态调控﹣药剂应急控害”有机融合的病害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该项目在12省份设置300个点位,覆盖全国大部分麦区。其中,项目子课题中的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由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承担,联合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和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学研推”有机融合,协同创新。
同时,作为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及生防产品技术研发”项目实施9个月以来,已取得部分成果,将依托研究成果建立赤霉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示范面积100万亩,辐射500万亩,将赤霉病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以此提升湖北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水平,并在长江中下游赤霉病防控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乐明凯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