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红色题材院线电影《我的青春岁月》上映仪式在京隆重举行。该片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中共庆阳市委宣传部、甘肃博辉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影片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办好“列宁学校”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讲好党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线创作。
据介绍,影片发生于1934年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南梁成立。为了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和培育好下一代,具有远见卓识的边区领导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委派边区政府的文化委员长蔡子伟同志,在四合台的老庄河借用群众窑洞三孔,于1934年3月办起了边区第一所工农兵学校——列宁小学。
在战争年代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深深镌刻在自己的红色基因里。而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也正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努力、奋斗甚至是牺牲生命。电影《我的青春岁月》主要讲述了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我党选派优秀共产党员克服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敌人围剿等困难,用鲜血和生命在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办列宁小学的感人事迹。
影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青年共产党人形象,更在于导演用影像的方式将观影者带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观众看到了青年党员为了教育事业的坚守和信仰,不畏艰难直至斗争到最后一刻的大义凛然。
据了解,制作团队实地考察,力求还原真实历史细节,利用庆阳周边遗留的旧窑洞、老庄园,就地打造、置景。赴西安电影制片厂租赁设备、道具。同时求助庆阳村民拆下老门窗、搬来旧家具,申请庆阳博物馆租来老物件、旧文物,现场造景。克服种种困难,采取小人物反映大事件,通过老师、红军战士、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当年陕甘边区政府创办平民教育的艰难历史;践行了弘扬南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故事的拍摄初衷。
《我的青春岁月》以高亢激情的旋律谱写了主人公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同时展现了一批进步的共产青年在压迫中挣脱命运的桎梏,在迷茫中探索人生的坐标,那时的人,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为理想和事业而奋斗,对生活报以青春、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时至今日,这种初心不变、信仰永恒的精神遗产仍是当下最为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革命精神。
临六一、接七一,又值党的主题教育,于党员干部、于师生,都是生动鲜活的传统教育、党史教育素材。期待更多广大观众走进影院,让“南梁精神”通过屏幕更加广泛的教育和鼓舞全国人民,让爱国、爱党的正能量精神真正地在广大群众的心底生根发芽,《我的青春岁月》期待与每一位观众的见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晨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