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023中国农业服务者大会在北京召开。图为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作政策解读。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张天佐:
兰生书记、宝龙总经理,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今天上午的大会,搭建这个平台,大家互相交流经验,共谋发展,对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十分有意义。
根据今天会议主题,就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问题从三个方面跟大家作一个交流。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势头强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在2020年和2022年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还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都明确要求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这些年来高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大旗,和大家共同努力,推动了社会化服务的快速发展。
从不完全统计来看,全国目前参与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各类组织突破了100万家,服务的总面积超过19亿亩次,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服务小农户的数量超过8900万户。总共有2亿小农户,接近了一半。应该说这几年,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异军突起,快速发展。从服务主体的数量来看,现在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超过30万家,年度营业收入超过700亿元,这个群体辐射带动的小农户超过3700万户,是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是服务小农户数量最多的服务群体。
服务类专业大户也叫服务户,以服务为主体的,有些是农业装备、有些是设施条件。为农民开展各种各样农业服务的专业户数量达到55万户,在100多万服务组织中它的占比是最高的。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服务的小农户数量达到2000多万户。这个群体虽然单体规模比较小,但是它最贴近农民。它的服务重点往往是一些大型服务公司、有规模服务的服务社,服务不到位的一些小农户、小地块和其他零散的环境,所以是服务业里一个重要的力量,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服务类型的企业,像今天的北大荒、中化集团、山东浪潮集团,这类的服务企业这几年快速发展,目前的总量已经超过4万户,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辐射小农户达到1500多万户。这一类企业性质的服务主体,应该说服务的范围比较广,专业化程度比较高,服务带动能力更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现在有7万多家,围绕着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相应服务,其中绝大多数鼓励他们以提供居间性服务为主要内容。
这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联系广大小农户和各类服务主体的有效桥梁和纽带,主要是以居间服务为主。我们也不赞成没有能力、没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盲目直接搞社会化服务,我认为居间服务是他们的长项和优势。他们生在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所以组织农民的服务需求,然后集中交给服务组织进行规模化服务,这是最有效的居间服务方式。当然,还有供销社的一部分基层社,这些年从生产资料的供应向服务延伸,服务的面积也在逐年扩大,成为一支很重要的力量。
从服务的领域来看,一是优先保证粮食作物的服务。
目前19亿亩次的服务面积中,服务粮食作物的面积大概在14亿亩次,占比超过70%。从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来看,达到了11亿亩次以上,占到全国粮食作物服务面积84%。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保障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年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粮食面积的增加,产量的提高,一些抛荒地得到了复垦。当然,这些年在工作的推进方式上、重点上,也把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托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政府的支持密切相关,和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度比较高密切相关,也和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密切相关。所以粮食作物大规模生产托管的发展,是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国家的支持;有一定规模的生产集中度,我们的粮食生产是比较集中的,便于开展生产服务;有比较成熟的技术装备。
二是向经济作物延伸。在经济作物生产集中度比较高的地区,通过社会化服务解决小规模种植户面临的共性问题,促进经济作物的提质增效。比如说在苹果的主产区,柑橘、荔枝、芒果这一类生产集中度比较高的地区,找到农民的薄弱环节,通过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解决农民的共性问题,取得了节本增效的显著效果。
三是服务层次更加多元。推进各类服务组织扬长避短,差异化发展。比如说现在有的服务组织主要以整合行业资源、提高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后的产品收储、加工、销售为主要内容。有的主体鼓励它聚焦农业生产的种植环节,提供田间机械化作业服务。有的聚焦它的技术优势,围绕着农产品的生产特性,提供栽培、施肥、锄草、病虫害防控等最优化的技术集成方案。这套方案的实施能够给农业生产带来节本增效、增产的效果。也鼓励有的主体发挥平台优势,通过开发互联网平台,为服务的供需双方提供对接服务。
一个行业的发展要避免同质化,要避免在某些环节恶性竞争,鼓励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在自己最擅长的环节做足做好。简单地说,有的服务组织是直接面向农民搞服务,有的服务组织是为服务组织搞服务。刚刚跟宝龙总经理聊天,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提供技术方案的,提供机械和装备的支撑,还有成熟的有技能的劳动力资源。很多地方利用的是当地的存量资源开展工作。中化集团更多是平台功能,是技术解决方案,是两头的,前头的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后的产品收储、销售。中间环节更多地利用当地的存量资源开展工作。这就发挥了各自的优势,避免了同质化的发展,各自都找到了各自的长项,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一把“金钥匙”
我们举起这个大旗,成立专门的机构,五年来推进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呈现出一举多效的社会效果,成为解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手段。讲四个呈现出来的成果。
第一个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纵观世界农业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历程,虽然说各自的路径有所不同,但我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相同的。这个本质是什么呢?我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只有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现代化,结果就是现代化的。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我认为大概可以用三个化来表达——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集约化是集约性的概念,概念很丰富,比如生产过程的集约化、投入产出的合理化,不见得是高投入低产出,不见得非要贪大求量,满足需要,投入产出最合理就是最佳模式。我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生产过程的现代化,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决定了结果的现代化,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又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
欧美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就是在土地私有化的情况下,通过土地的大规模兼并、集中,形成大中心的家庭农场,土地集中了,再加上配备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它是走“土地集中,然后实现过程的现代化,最后导致结果”的现代化。日韩的模式,土地适度集中,规模并不大。我到日本、韩国去看,他们的土地面积基本上是以家庭成员内部聚集为主,适量外部兼并,形成几十亩到一百亩左右的家庭农场,有的规模很小。但是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也需要设施装备,这么一点规模去配备设施装备是不合理的,怎么办?政府高额补贴。设施装备高额补贴下,带来了每一个小规模的家庭农场设施装备的小而全,也能实现生产过程的现代化。
我们国家大国小农是基本国情,土地家庭承包是长久不变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土地二轮到期以后还要再延长三十年,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小规模农业仍然是很多地方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土地流转有一定成效,全国也只有30%多的土地集中起来了,而且是50亩以上都统计在内,也就是说还有近70%的土地仍然由小农户在经营。
现阶段农业还是几亿农民,特别是农业主产区农民赖以生存和就业的一个基础性产业,这样的国情和农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学也不应该学欧美模式,短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把土地过快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上,这不符合我国国情。当然,也学不了日韩的模式,日韩的模式是高投入、高成本的农业,成本很高,我们不值得学。我们要走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条路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集中生产服务的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我们走土地集中的路子,现阶段在很多地区是此路不通的。反过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家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多种形式,土地的集中是一种规模经营的形式,服务的集中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形式。土地集中现阶段不符合国情,应该通过服务集中的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的生产和经营。通过服务集中的方式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这是我们的道路所在。
具体来讲,就是在土地不流转、经营权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把一家一户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有的是干起来不划算的环节逐步地集中起来,托管给服务组织去做。服务组织是专业的机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规模化服务的过程,来实现生产过程的现代化。这是小农众多的国情下,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然选择。这些年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这条路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第二个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推广先进品种、技术、装备的有效载体。
对于服务组织来说,运用先进的品种、技术和装备就意味着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升、收益的增加。所以服务组织有强烈的运用先进技术、品种、装备的内在动力。实践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的过程就是先进实用的技术、品种、装备推广应用的过程,也是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快推进的过程。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了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和装备的快速推广、迅速落地,解决了多年来面对千家万户的小农户推而不广、效率低下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农业节本增效的有效手段。
从结构上分析,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至少能够带来四个方面的直接效益:一是服务组织通过集中采购农业生产资料,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实现节本增效,这是在产前。小农户到零售市场的采购价和厂家的批发价,完全是两个价格;二是统一开展规模化的连片机械化作业,可以显著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实现作业增效,这是产中环节。三是集成应用一些先进技术、品种,开展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可以提升产品的品质和规格的一致性,我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一斤能够多卖几分钱,能够实现提质增效。四是通过社会化服务,从实践来看,和小农户生产比较产量增加10%是普遍的情况,所以增产的部分又能带来增产的效益。
我们对10多个省选取了2700多个样板服务主体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社会化服务至少可以降低物化成本10%以上,节约产中作业成本10%以上。产后产量的增加和品质改善所获得的议价收益加起来至少也能提高10%以上。这是三个10%,我认为这是最保守的估计。华北地区,两季作物区,通过搞社会化服务,一亩地多打200斤粮食,多收入200块钱,两个200,这是最起码的。社会化服务带来了显著的节本增效,体现在整个社会化服务的全链条、全环节中。
第四个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社会化服务一方面确保了地有人种。农民把一些劳动强度大的、自己不愿意做的、做不好的环节,交给了专业化的服务组织去做,解决了农民生产中的难题,这样使农民少撂荒,保证了农业生产正常进行。我上个星期在广东调研,到茂名,茂名同志说前些年土地撂荒的问题成为最难解决的问题。全市统计下来,撂荒了11万亩。这几年通过社会化服务的推进,把这些撂荒地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或者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接下来,开始种粮食。社会化服务的跟进解决了撂荒地的问题。
社会化服务另一方面能够确保地能种好。社会化服务改变了小农生产的传统方式,以集约化的生产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能够实现多打粮。所以它的核心是集约化的生产,提升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能够实现多打粮。以规模化服务带来了规模效益,实现了种粮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效益,这是两个核心,一个是集约化,一个是规模化。通过集约化的服务能够把小地变大地,土地的利用率提升了,能够提升产量、产出率,实现多打粮。通过规模化服务带来了各个环节的节本增效,实现了规模效益,还是那个区域的土地,原来传统的方式去种植和社会化服务去种植,集约化和规模化带来了多打粮、增效益。所以调动了各方面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成为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
这些年的实践表明,农户家庭经营加上完备的社会化服务,既保留了农户独立的产权主体和经营主体地位,又使农业生产变得相对轻松容易,还节本增效。这既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情,又适合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推进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注重发挥各类主体的作用,不能厚此薄彼,农业生产的领域广,地区条件差异比较大。各类服务主体都有适宜的空间和擅长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推动各类主体共同发展。同时,要推动他们之间进行联合与合作。一个要共同发展,然后进行扬长避短的合作,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局面。我们不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大企业身上,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服务类的合作社、供销社的基层社,还有50多万服务的专业户,都是重要的力量。在现阶段都有擅长的环节和发展的空间,所以一定要鼓励他们共同发展。
第二个问题,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充分保障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和土地流转不一样,流转只是要流转费,土地交给第三方经营,至于第三方怎么经营他有充分的自主权。社会化服务,经营的自主权是农民的,所以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搞强制命令,搞一刀切。从现在反映的问题来看,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个是在服务的环节上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需要,为他提供单环节、多环节全程托管等多种方式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推进全程托管。这两年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切入进去搞行政命令,把农民的土地都集中起来推全程托管。有的环节农民觉得自己能做,现在还有劳动力,还有精力做,留给农民去做,不能一味搞全程托管,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我们去扶持引导,而不能干预、包办,政府的角色要准确。第二个是在组织小农户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要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的居间类服务组织摆在公平竞争的地位,不能单独指定或者强行指令集体经济组织搞居间服务。多少年的实践证明哪个环节、哪个行业搞垄断,最后带来的结果就是服务最差、收费最高。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重要的居间服务主体,但是其他各类居间服务主体要和它处在公平竞争的地位上。农民自主选择,集体经济组织为我提供的居间服务好我就选择你,你提供的不好,我可能就选择服务好的那个居间服务载体,也可能是农民的专业合作社,也可能是大型服务企业的小店长,小的经纪人,所以不能搞垄断。要让农民和服务组织有更多的居间服务者的选择权,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让农民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现在有的地方追求快,追求快的结果是,如果不尊重规律、不掌握方法,也可能走到另外一面,那就是在某些环节,依托政府的强势或者集体经济组织的强势,垄断某些环节,这会带来负面问题。所以我们强调发展社会化服务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绝对性作用,它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政府是扶持、引导、推动、规范和服务,而不要参与过度。包括集体经济组织也是一样,也不能过度参与。
第三个问题,支持政策要精准。国家为了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财政部这些年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资金每年都在增长,今年总额高达80多亿,其中北大荒安排了6亿,给供销社系统安排了11亿,地方系统还有70多亿。应该说在国家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相关的一些方面都进行了压缩,但是对社会化服务给予大力支持,体现了财政部对这项事业的高度认可、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把项目执行好。这个项目不是普惠式的项目,这个项目核心是要解决关键薄弱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托管问题,是要解决小农户服务过程中的难题问题,对一些成熟的环节不能再补贴。小麦机械化收割,二十多年前全国就达到了90%多,还补什么呢?如果这个政策补到这个环节就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享受补贴的服务组织,补贴了他的收购就低一点,大部分没有享受到补贴的,他要维持成本,收购价格可能高一点,带来的是不公平竞争,扰乱的是社会秩序、市场秩序。所以在项目支持上,农财部有两个资金管理办法,无论是哪个行当,地方还是黑龙江农垦,还是供销系统,都要执行这个资金管理办法,国家审计部门都是按这个办法去审计项目的。
有几个问题需要强调一下。
1、补贴环节上只能补作业环节,不能补设施设备的购置,作业检测终端的安装和信息平台的开发,不能补到这些方面。更不能用作工作经费、培训经费,更不能变成普惠性的补贴。希望这个项目按照国家的规定用好,只能补到一些关键薄弱环节的服务。
2、要补到薄弱环节。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政府这只手解决农民还不认知、还不接受的,服务主体又不太愿意去冒险的薄弱环节的社会化服务问题,所以这几十亿的资金是补到薄弱环节。通过这些薄弱环节的政府切入,降低市场风险,引导农民认知,引导服务组织的跟进,通过三年关键环节的补贴,能够解决这些环节走向市场的问题。对于已经全部成熟或者基本成熟的环节,市场上广泛接受的这些环节要完全退出,如果补到这些环节就带来市场不公平竞争,政策就会适得其反。
3、要补到小农户。小农户生产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多,生产成本最高,最需要政策扶持。在农财两部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社会化服务补助资金辐射到小农户不能低于60%,或者是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直接为小农户服务的面积不能低于60%。两个60%必须满足其中之一,资金的使用才符合规定,所以补的是小农户,因为小农户的地分散,给大农场作业一亩地五六十块钱,就有很好的效益,小农户种三亩地,不给八十块钱,他不干,他的成本高,我们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用好政府这只手,来弥补这些弱势群体社会化服务的问题。
资金立项和资金安排的思路是这样的思路,而不是普惠式的补贴,更不是给大户。同时在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对于规模化的生产主体,比如种粮大户、龙头企业承包了几百亩、几千亩甚至几万亩土地也可以享受社会化服务服务,一些薄弱环节别人享受补贴,他也可以享受补贴,但是我们规定每个规模化生产主体在当年享受到的资金总额不能超过本省规定的上限,很多省规定的是10万块钱,哪怕龙头企业有10万亩土地、100万亩土地,其他人给你搞服务的过程中,你最多只能享受10万块钱,10万块钱封顶,这体现了社会公平。要不然你有10万亩土地,大型组织给你服务,每亩地都补贴,这个地方的钱全给你了,其他老百姓连边都沾不着,这是不合理的,要体现社会公平。制度安排上专门有这条,国家层面没有定上限标准,把上限标准规定由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来规定,很多省定的是10万人民币,这是体现社会公平。执行过程中有一系列的苗头,也有个性化的问题,但是这三个方面,在这几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有露头的迹象,我在这里给大家作政策性的解释。
社会化服务我认为是潜力很大、前景光明的战略性的大产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大家要充满信心,加快发展,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作出自身的努力。
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