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沃土蕴匠心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英成明

2023-06-05 17:31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暴佳然

时近芒种夏意浓,稻苗满目话葱茏。

迎着初升的太阳,英成明在稻田池埂上来回巡视他的稻田,这是英成明每天必须要做的工作之一。

一株株稻苗挺拔俊秀,排列整齐,似一队队严阵以待的士兵,立在水中。阳光下,大地绿意浓浓。

英成明表情严肃,目光敏锐,不放过任何一棵稻苗。他不时地蹲下来,粗糙的大手轻轻拂着稻苗,满是温柔。

“稻苗已经长出第5片叶子了,正是水稻分蘖的黄金期,得上蘖肥了。”英成明轻声说。

站起身来,看着绿葱葱的稻苗,满目自豪。

英成明,黑龙江北大荒集团五九七农场有限公司第十二管理区职工,也是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曾经的“北大荒”,在老一辈拓荒者的艰苦奋斗下改造成了“北大仓”,这里有着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黑土地。英成明,就是这片土地上“北大荒”精神的坚守者。

旱改水,走上新“稻”路

2005年的春天,布谷鸟的叫声像春耕的号角一样吹响,英成明带领英家兄弟率先实施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模式,在第四管理区的450亩土地上开启旱改水之路。

一次性旱改水450亩在当时的种植户眼中是比较冒险的,英成明为此也是承担了更多的压力。

“以前没有人这么干过,万一失败了,那就是血本无归。”英成明回忆起当时的决定,目光依旧坚决。

开弓没有回头箭,英成明认准了这条道,就决定走下去。建大棚、筛土调酸、下种、起苗插秧、田间管理,收割。

“绝对不能有一点闪失,要不然就白干了。”

英成明带着兄弟几个没白天没黑夜地在稻田里忙碌。双脚泥水淋淋、满身汗渍斑斑。无数个黑夜与凌晨,英成明身影依旧在稻田边走动,累了就在田埂边凑合躺一下。

“你不糊弄地,地就回报你。”英成明说。

在庄稼人眼中,春天的绿与秋天的黄是希望与丰收的交替。英成明在规模化经营的三年里,一边种植,一边摸索经验。探索出“统一采购农资、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分配效益”模式,总结出“良种+良法”的种粮精髓。

“你看这片地,原来就是一个水泡子。”

在英成明家水田中间,原来有一个大约15亩的水泡子。他把这块不产粮的废弃地填平,改造成高产良田。使自家的水田连成一片,实现了农田高产网格化。他还把稻田四周种上各色花卉。盛开的鲜花配上稻田起伏的绿浪,引来许多旅游观光客。

秋季水稻刚收获完毕,就有客商到他家地头收购,尽管当年水稻价格下跌,但他却能以1500元一吨的价格把家中的水稻卖出。这个价位在管理区首屈一指。2008年,他家种植的水稻,经国家6部门联合验收,万亩片亩产700公斤获得世界寒地水稻最高产。

技精进,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今年已近60岁的英成明还是一个科技粉。

爱钻研的英成明深刻认识到先进机械在水稻种植上的重要性,购置新机械虽然要很多钱,但会算账的他清楚,每年节省下来的人工购买新机械绰绰有余,电动播种器、覆土器、无人机、北斗导航辅助直行系统插秧机、无人驾驶旋耕机、收割机……英成明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摇身变了“田管家”。各种型号无人机在英成明手里都能熟练操作。

“技术不断精进,才能让水稻‘粒粒归仓’。”

农业发展在乡村振兴号召下展现出的可喜未来,也让更多新农人看到了信心和希望。

“我们家的重要事情都要经过家庭会议表决。”英成明笑着说。

在家庭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将每年盈利的资金拿出相应比例购置农机具和扩大经营规模。英成明的规模家庭农场成为了全区种植户的榜样和标杆,水稻田也成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试验田。

“这个北斗导航农机应用系统适用于整地、播种、插秧、施肥、收获等多农业生产环节。整地机车安装上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利用卫星提供的高精度定位信息,按照预定路径进行自动行进、自动对行、自动避障等精准作业.....”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让英成明“如鱼得水”,他一边演示一边向地邻细数北斗导航系统的强大功能。

“怎样才能使原有的土地提高产量,提高品质,增加效益。”这是英成明最关心的事,他与劳模工作室技术骨干成员开展寒地水稻高产技术攻关、水稻品种对比试验、水稻3414水稻肥料试验,使用精量播种机进行精量播种、通过智能温度监控设备严格控制棚内温度、采用叶龄诊断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旱整平免搅桨技术。通过多项试验,使管理区每亩土地实现增产30斤,亩节约成本20元,亩增收36元,新技术推广示范辐射带动面积达3万亩。十年磨一剑,而今剑已锋。英成明正是在水稻的“江湖”里,通过多年的潜心种植,集聚了厚积薄发的功力。

共奔富,稻花香里说丰年

“一花独放非盛景,万紫千红春满园”。有了过硬的选种、育秧、插秧、施肥、病害害防治技术,有了熟练驾驭土地的技能,英成明种好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还指导别人如何种好地,如何在“寸土寸金”上出效益。

农闲时节,英成明来到北京、天津和哈尔滨等地,为农户购买育秧大棚所需的钢管,节省资金10000余元。他买来电焊机、砂轮、切割机等工具,自己动手无偿帮助其他农户加工大棚钢管,帮助他们建起了52座大棚。有的种植户文化水平较低,对农业机械使用不够得心应手,他就手把手地教会他们使用。谁家的机械出现故障了,他都会二话不说放下手头的活帮助他们排除故障。用种植户孙家军的话说,“有老英在这儿,我们什么都不怕。”

英成明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传授给周边的种植户,面对面提供技术服务、参加田间大课堂、传授种植经验,他希望“复制粘贴”自己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带领大家共同在致富的道路上奔跑。

作者:李士会 丁蕊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岳海兴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