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了年轻时不努力的梦!走进清华!”头天夜里,一条“晒”清华的朋友圈,让浙江省缙云县壶镇镇联丰村党总支书记楼干强收到了前所未有的点赞量,第二天走进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实验室参加活动时,点赞还在继续。这让他很激动,而在学术活动上向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们分享自己当村支部书记的经历,早已让他以及同他一起来的缙云县五云街道周村村党总支书记刘利军激动了好几天。
这两位村支书参加的,是6月3日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中心、河阳乡村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名为“双重回嵌:村书记主体性与共同富裕”的学术活动。这场活动不仅让沾着泥土的村书记和象牙塔里的师生们直接对话,还具有此次活动召集人即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主任赵月枝所说的“可大可小”的意义。“小”,指的是这场活动是围绕《双重回嵌:村书记主体性与共同富裕》这本由缙云县13位村支书的口述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9位研究生的采访手记构成的书稿的讨论。“大”,则是在对象书写、理论建构、田野方法等层面上,这本书的立意、观点以及成书过程在回应和召唤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中更为宏观和前沿的讨论。
主体性:如何打开村支书的故事?
《双重回嵌:村书记主体性与共同富裕》是赵月枝教授主持的口述史项目的一部分,这本书稿中依次有13位“明星书记”出场,楼干强和刘利军就在其中。缙云县自2018年开始,以村集体经济发展强、村党组织凝聚力强、村干部战斗力强、村容村貌变化强、村民支持发展意愿强为标准,用“五个强”评选“明星书记”。书中的“明星书记”们既是省、市级的“治村(兴社)名师”,也是缙云县“三师行动”的推动下的讲师、导师、理财师。他们在县委组织部的领导下“收徒讲学”,带动县域其它村庄的发展,也因他们将村庄治理得各具特色、有声有色而吸引着各地前来旅游休闲和参观学习的人。
生动的话、丰满的人,使得村书记在这本书中不是文件中的姓名,不是普通报道中的典型,也不是学术讨论中的客体对象,而是以口述形式将自己的人生道路、治村过程、经验困惑等娓娓道来的主体。正如赵月枝所说:“在中国的党政体系中,他们是离党中央距离最远的基层党组织书记;然而,他们又是离亿万农民最近的‘官’。”“这些村书记的微观而具体的人生道路所昭示的,正是宏观和更抽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很多人一听基层党建就感觉很抽象、讲大话,但我确确实实是从基层党建中尝到甜头。一开始当支部书记时不知道怎么办,但是我觉得支部书记就要先管好支部党员。冲锋陷阵时我自己一个人一下就完了,但大家一起冲锋就好得多。刚开始我在主题党日带大家重温入党誓词,有的人要么手举错了,要么叼着烟,要么没有动作,我一个人的声音盖不过好几十个人的声音。”楼干强在活动中分享当初的经历时说出了这个曾经让他“感到脸红”的经历。但是,经过他坚持不懈地开好主题党日、重温入党誓词、要求党员在细节中带好头等,才使得联丰村在精神、集体和村民几个方面的共同富裕中,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13位“明星书记”所在的村庄禀赋不一,他们的治村经历也不同,一个相对统一的特征就是他们是先富群体、返乡能人。他们的经历回应着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主题。这些优秀书记们生动的经历,不仅能够打破学界和媒体界对村书记的刻板印象,还能为很多村庄提供示范。也在理论上启发我们用一个主体的而非客体的、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方式去重新打开村庄带头人们的故事,打开不同乡村治理体系的建立所昭示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双重回嵌:如何在乡土中国中探寻中国经验?
此次活动中的主角是带着泥土气息的村支部书记,而活动的关键词则是赵月枝教授提出的“双重回嵌”的概念。在对这部书稿进行主旨阐释的时候,赵月枝教授指出,“双重回嵌”指的是“在农村改革开放过程中通过不同途径走出村庄、进而率先致富群体中的一些个体,是如何重新‘回嵌’到党的组织体系和村社共同体,并成为村庄共富领路人的”。书稿中展示的一些先富起来的村书记的“双重回嵌”鲜活经历突破了“富人治村”“能人治村”的讨论框架,带来了更具历史唯物主义的建设性研究视角。正如书稿的序言所说:这一相互交集的“双重回嵌”过程,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动态过程,浙江作为省域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先行区走在了这个过程的前列。
“说实在的,那会儿我连村长和村书记‘谁大谁小’都分不清楚,那个时候年纪轻轻,觉得村长是这么多人选出来的,肯定是比书记‘大’,所以我当村长的时候都让书记都听我的。”这是壶镇镇陇东村党支部书记卢桂平的回忆。但是随着“干的时间久了”,他逐渐将党性、情怀和治村的道路慢慢摸索明白。在他的带领下,陇东村因其美丽的人居环境具有不是钱堆出来的全国示范意义和村里的干部群众在用行动而不是标语践行着“千万工程”,让缙云县第一次以正面形象走进《焦点访谈》。
书稿从学理上梳理了“双重回嵌”的意义:“双重回嵌”是对资本脱嵌于社会,最后摧毁社会的中国式回应,是来自最基层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动诠释。书中展示了降伏和吸纳无序资本的可能,这是中国经验的落脚之处,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发展模式。书稿呼吁当下对村干部的研究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富人治村、经济能人治村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既成事实的背景下,与其纠结“悬浮治理”的脱嵌和应然层面“高大全”似的村书记的缺失,不如探寻通过基层党建和村庄共同体的重构,让乡土企业家和容易脱缰的先富资本重新“嵌入”党的体系和乡土社会的具体路径。通过总结基层党建和乡土对资本的降服和吸纳的经验以及可能的路径,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传播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道路的想象贡献实践经验和原创理论。
走向田野:如何构建本土学术和理论?
“通过对村书记的采访,我明白了:我可以是扎根一份平凡事业的人……” 这是参与本书采写的一位同学在采访手记里写下的反思。可见,走向田野对学生们的学术道路甚至人生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活动中,很多来自高校的老师们也表达了当下学术生产中,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并且很多是西方概念和理论而导致学术研究枯燥、悬浮的担忧,同时也感受到在这本书稿、此次活动中,泥土气息对象牙塔里的学术的“熏染”。
这本书稿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新闻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成果,也是河阳乡村研究院自从2015年组织“从全球到村庄:传播研究如何根植乡土中国”暑期调研以来所践行的“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模式的深化。
从时间节点上看,这场在象牙塔里举行的活动也在和现实进行着强烈的呼应:4月24日至28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视频培训班,成为把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夯实筑牢的切实举措;5月28日,清华大学乡村建设研究院暨全国高校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专委会在清华大学成立,并被寄予了引导广大师生“走进乡村,理解乡村,热爱乡村,奉献乡村”,“不断产出高质量成果与高素质人才”的希望;今年6月5日,是“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周年的日子,13位“明星书记”带领乡村蝶变的重要契机,就来自这一伟大的工程。
从学术生产和与现实的呼应上看,基层采访是知识生产和教育落地到本土经验的另一种“回嵌”。而本土经验的主要载体,就来自乡土中国。象牙塔里的学术,需要继续去寻找泥土里的“证明”。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巩淑云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