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陕西永寿:“四轮”驱动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李沅津
  • 作者:师小勇 郝娜娜
  • 2023-06-13 20:59:46

近年来,陕西省永寿县以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切入点,按照“规划引领、产业支撑、文化铸魂、制度保障”的工作思路,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建管并重,蹚出了一条具有永寿特色的乡村建设新路子。

据悉,永寿县按照规划引领、规划先行的工作要求,坚持“三个注重”,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精心编制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创建工作接地气、可操作、有特色。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永寿样板,坚持高起点谋划、精细化设计,广泛征求意见、集中评审把关,合理确定创建定位和创建标准,确保了规划方案既兼顾当前又考虑长远、既体现民智民意又符合发展趋势。注重突出特色,坚持立足村情实际,在保持固有历史文化、风俗风貌、特色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村的特色资源和发展前景,论证确立各示范村创建定位,确保各有侧重抓创建、各具特色展风采。注重持续推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规划指导下推进建设,在建设发展中完善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确保示范村创建执行有力、落实到位。

据介绍,永寿县坚持以“业”为本,围绕构建以“果药粮、黑白黄”等优势主导产业为引领,芦笋、蜂蜜、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为补充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在产业发展促增收上下功夫、出实招,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打造产业示范窗口。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壮规模、提品质,培育首位产业,持续抓好“双品一标”及全国名特优新登记产品的认证,推动县域农产品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精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扶持壮大小型作坊,建设发展产业基地,延长产业链,有效促进一二三产深入融合。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坚持“园区与景区共存,农民与游人同乐”,大力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实现乡村健康持续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展到户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联合发展模式、“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种植与务工模式、“合作社+农户”务工模式等,有效的将群众镶嵌在产业链条中,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经营性收入和务工性收入不断增加,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近年来,永寿县深入挖掘“寿”文化、“槐”元素,大力弘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家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文惠民增强凝聚力。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规范管理运行,打牢公共文化“硬”基础。开展文艺创作、文艺辅导、送戏下乡等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软”服务,为乡村振兴凝聚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以文兴业提升生产力。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荞麦醋、石磨面粉、手工包子等传统工艺产业。将历史文化与品牌建设相结合,策划包装系列农产品,注册具有永寿地域特色的商标,提升品牌竞争力,带动乡村文化旅游消费。以文润村提供支撑力。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根铸魂。大力褒奖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凡人善举”,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引导群众养成文明绿色的生活习惯。

据了解,永寿县将示范村创建作为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制定出台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联建联创联评”、观摩评比、支持创建若干措施等一系列保障制度,从组织领导、项目资金、社会力量、人才智力、机制保障等12个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建立领导包抓机制。由每名县级领导包抓一个示范村,实行“六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示范村、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县级部门、一个创建专班,一套创建方案、一抓到底。建立人才支持机制。根据不同类型村的需要,向每个示范村选派第一书记,选派专业农技人员担任驻村产业指导员。选聘市管专家、拔尖人才、行业精英组成专家服务团,为一大批产业基地补齐产业人才短板。建立资金倾斜机制。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同时优先倾斜安排苏陕协作、中行定点扶贫、行业部门等帮扶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项目,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提供坚强的资金保障。建立观摩评比机制。将示范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观摩评比的固定内容,每半年召开一次现场观摩会,年终向获得观摩评比前三名的每村给予100万元奖励,在全县上下树立“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的鲜明导向,有效增强各级干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热情。

经过两年多的奋力擘画躬耕,百草寨里、乡韵陈家、灵动坡龙头、电商耿家、红色烟庄、甜蜜五龙头、生态裕丰等10个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已初具雏形,一幅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正在永寿徐徐展开。

作者:师小勇 郝娜娜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