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更是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主要目标之一,并要求“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人才是第一资源。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既是基础、更是关键。高校体育教师是大学体育育人的实施者、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的承担者、校园群体性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大学生运动队的指导者,教育教学、群体活动、竞技比赛等任务重、要求高,如果不能及时配齐建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意见》精神的落实势必会弱化、虚化。各级政府、各高校要切实重视体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配齐建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研究、狠抓落实。
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切实提高全民对体育重要性的统一认识
1917年4月,《新青年》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体育之研究》著名文章,开近代国人研究体育之先河。文章深刻提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如既往地关注群众体育运动。1951年初,他针对学生健康问题两次写信给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毛泽东关于体育的先进思想熠熠生辉,照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指引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脱胎换骨,迈入了实现民族复兴、加快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体育发展,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意义。2013年8月,习近平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7年8月,习近平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2019年2月,习近平再次强调,体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体育强。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202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中国将建成体育强国。
建设体育强国已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国家意志,承载着亿万中国人民的殷切期待。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体育对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强盛兴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积极宣传教育引导,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大力营造人人重视体育锻炼、人人热爱体育运动、人人关心体育工作、人人尊重体育教师的良好氛围。
二、明确政策指导标准,扎实落实配齐高校体育教师的主体责任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首先应配齐配强体育教师。2004年,教育部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明确将生师比作为核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的首要指标,并对各类院校的生师比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体育院校的生师比为≤11:1,该生师比要求明显高于普通院校。可见,相对而言,保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须与其他学科区别对待。据对湖北省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及9所省属一本高校的调查,体育教师的生师比均值为310:1,其中2所高校高于500:1,6所高校高于400:1,7所高校低于300:1,即使有少数高校开设有体育专业,但其他学校体育教师生师比依然差别很大。
要尽快明确“配齐体育教师”的标准。目前国家以文件形式,明确了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生师比要求,并将普通高校生师比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建议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开展专题调研,出台指导性文件,明确各高校专任体育教师配备的生师比标准,为各校合理确定体育教师规模提供政策依据或制度保证。
要落实“配齐体育教师”的责任。要将各高校配齐体育教师落实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作为高校办学评价尤其是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重要指标,作为办学评价和检验领导履职质效的重要指标,将督导评估结果与各高校的招生计划、财政拨款及领导考核任用等切实挂钩,建立通报制、亮牌制甚至“一票否决”制,对体育师资不足、限期整改仍未达标的高校,要严肃追责问责。
三、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夯实建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制度保证。
要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深化高校与国家队、省队的合作关系,不断优化体育教师的学员结构和老中青年龄结构,避免老龄化与青黄不接。
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鼓励并针对性开展系统化培养和专业化教师业务能力学习提升活动,优先支持设置校内体育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和教研教改项目,推进体育课程教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大体育学科学研究与健康中国战略、体育强国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等重点领域的立项资助力度,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运动素养。
要列支专项经费,积极选派优秀体育教师进行海外研修访学、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与做法,提高体育教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与本领。
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为建强体育教师队伍提供激励有效、保障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其发展有目标、成才有平台、奋斗有动力、工作有条件、待遇有保障。完善岗位评聘制度,结合学校定位、办学规模,按照教学型、竞赛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有序推进体育教师的分类培养、分类聘用、分类考核。完善体育教师职称的评聘标准,加大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国内外重要竞技比赛成绩在职称评聘中的权重。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真正落实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的《意见》精神要求,实行与其他学科教师工作量同工同酬,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分配时给予倾斜。加大对体育教师的表彰和激励力度,在教学成果奖、一流课程建设、优秀教师选树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作者:陈国顺,系华中农业大学体育部主任、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邹伟,系华中农业大学体育部副主任,副教授;吴昕歌,系华中农业大学体育部讲师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