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河南新乡:茵陈“种”出乡村振兴一片艳阳天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杜娟
  • 作者:陆建斌 曹青芳
  • 2023-07-03 18:48:10

茵陈可以像种粮食一样种出来了,并且能制成菜、炒成茶,种出来药材可以直供药企,并逐步走向产业化,助力农民增收,赋能乡村振兴。

这一消息在河南新乡平原示范区祝楼乡西胡庄村得到了证实。作为茵陈种植、产业化探索的重要发起者、推动者、见证者,西胡庄村党支部书记胡玉林饶有兴致地分享了他们近年来在茵陈成功种植、市场化、产业化道路上的摸索历程。

茵陈,又名白蒿,作为中药材,具有利胆、保肝、解热、抗肿瘤、降压等功效。千百年来,茵陈一直都是野生采挖,随着环境的变化,荒地的减少,茵陈变得越来越少,采挖越来越困难。“啥时候能像种庄稼、种粮食一样种出来该多好啊!”西胡庄70多岁的胡养纯老人侍弄庄稼一辈子了,对种植情有独钟。随着茵陈一年年减少、难采,他就留起了心,开始采集种子,试验播种,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渐掌握了茵陈的习性。老人在自家地里每年种上一小片,春天自己采摘,或作为野菜拿来蒸菜吃,或晒干作为茶品泡水喝,剩余吃不了的拿到市场上卖些零花钱,好的时候能卖到25块一斤。

2018年,刚刚接任党支部书记的胡玉林正在琢磨如何寻找门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当在与胡养纯老人不经意的交谈中谈到了茵陈种植时,他立马与全村致富联系在一起,和几个村干部们讨论茵陈的种植、市场化、产业化。经过村两委的深入讨论,他们积极贯彻“二马”机制,决定由几个村干部先出资进行小面积试种茵陈,摸索成功后再在全村推广。

说干就干,2019年,他们凑了5万块钱作为启动资金,在胡养纯老人的帮助下,从辨别、采种、搞试验田开始发展茵陈种植。

2020年开春,5亩大棚茵陈到了采摘时节,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他们的计划,销路被封住了。怎么办?胡玉林和他的班子成员跑饭店、超市、菜市场,想把茵陈作为野菜来销售,甚至直接蒸成蒸菜向饭店、超市销售,可效益并不乐观。

如何扩大销路,增加效益,让其真正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好项目?胡玉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农村有把采摘的茵陈晾干泡水喝的习惯,可以起到利胆保肝的功效,把它做成茶销售,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子。

第二个年头,胡玉林把重点放在了把新采摘的茵陈炒成熟茶上面。他们把茵陈长出的头道叶芽作为茶原料制作茵陈茶。为了炒茶,胡玉林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制茶信息。最后,带着精心采摘好的茵陈,跑到信阳的茶厂,一待就是半个月,从温度、湿度、时间等要素开展一次次的对比试验,有的茶炒过了,有的欠火候,经过数百次的失败,最后终于把茵陈茶炒制出来了,淡绿色的茶体附着茵陈特有的霜白,泡出来的茶喝上一口,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他们炒茶成功了!连炒茶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经过市场初步调查,他们炒制的茵陈茶包装后投放市场每斤700块钱左右,每亩可制茶30斤左右,在不影响后期生长的情况下,每亩地可增加近万元的收入,形成产业化大有可为。

不久,一通电话让胡玉林欣喜不已。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受片仔癀公司的委托,正在全国各地筛选建立茵陈药材的种植基地,有意在西胡庄村选址。胡玉林从北京带回了科研专家,辟出10亩地,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进行规模化种植,并对各个阶段的药性、成分变化数据进行详细记录,达到要求后就开始进行基地建设。目前茵陈种植基地化建设已进入积极洽谈推进当中,药研所正推进茵陈茶的专利申请,投资洽谈、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也进入实施阶段。“头道茵陈采茶一亩地制茶30到40斤,一亩地增收一万多块。后期,作为药材被医药公司收购,每亩地农民能增加数万元的收入,且农民还不耽误种秋收秋。有几百亩的种植面积,收入就相当可观了。”胡玉林内心又打起了自己的富民算盘,蒸蒸日上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在他眼前徐徐展开。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辛晓川谈及西胡庄村的茵陈种植产业化时说:“做好乡村振兴这张试卷,把基层干部群众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至关重要,鼓励探索,支持创新,相信群众,凡是有助于乡村振兴,我们将以‘二马’机制主导,主动作为,及时关注,研判,做好跟进服务。”

作者:陆建斌 曹青芳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