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强颜欢笑奔福州》的朋友,又在这里相见,转眼就是八年。能打开这篇文章,说明你还在干着跟牛奶有关的事,或者还在闹心着跟牛奶有关的事。八年过去了,还好吗?
八年前的文章除了“强颜欢笑”四个字,估计没人记得内容了。2014年第4季度,奶牛养殖第一次巅峰跌落,开始冰火两重天的体验。文章在这个背景下诞生,标题虽是强颜欢笑,内容却是砥砺前行,凝聚的是中国牛奶产业一干人等不甘的心。
八年来的成就就不在这儿写了,每一年都听,后天的山城也还会有人总结。真说起来,三天三夜说不完。那些成就来之不易,除了振聋发聩的话,还不该忘记嘴唇上那些紧咬的牙印儿,渗出的红。
八年后,有些画面变了,有些心情雷同。忍不住再次拾笔,写给奔赴山城路上的你。标题依旧没有免俗,还是用了耸人听闻的字;内容也一如既往的真。《天方夜谭》是个民间故事集,本名儿叫《一千零一夜》。或许是由于集子里的阿拉伯故事过于离奇,天方夜谭四个字倒变成了成语,专门形容荒诞不可能的事,也泛指不可能成功。针对本文的任何不同观点都无需争辩,批判就好,都是你对,因为下面说的本来就是天方夜谭。
本文作者 苏昊
北京东石北美牧场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01
产量同比增长6.8%达到3932万吨的同时,奶价持续下降,原奶过剩,再次进入困局,这是眼前最现实的现实。声讨“收购形成垄断”、“定价权把控”和“利益分配不公”最容易赢得掌声,不妨具体算算账。根据《中国乳业》杂志2023年4月30日披露的32家上市/挂牌乳企2022年成绩单,剔除4家以原奶业务为主的企业后,净利润总和是212亿,把这些钱一分不剩地全用于原奶涨价,核下来是每公斤0.54元,这就是全部空间。你可以说账不能这么算,比如根据《荷斯坦》2023年6月12日披露的“中国原奶收购TOP10乳企”的数据,两大头部企业就雄踞了56.4%。没事儿,你说的对。但不管怎么算,放到大盘子里,还是跳不出3932万,212亿和0.54元这三个数儿。《经济日报》2021年9月13日有篇文章叫《抢奶大战未上演,罕见的“喷粉来了”》。说的是前年7月份开始,各大乳企原料奶相继出现过剩,日“喷粉”量最高达3000吨。到了今年2月,“龙头企业平均每天喷粉的生鲜乳达到1.08万吨,占收奶量的17%左右”,“大包粉库存达到17.8万吨,折合生鲜乳140万吨左右”,“2023年乳企库存大包粉滚动库存可能会维持在20万吨左右”,这些账也有不同的算法。但不管怎么算,喷了两年了,不容易。上下游的利益对立肯定存在,但八年之中,产业的结构性贯通也带来了不少“统一”。分配问题肯定是现实存在, “增信心、渡困境”的口号好喊,但“市场”两个字下,“稳收奶、稳奶价”也得靠真金白银,说来说去也就那五毛四分钱。靠着分了这五毛四让大伙的日子都好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天方夜谭?
上一个“轮回”耳熟能详的四个字是“降本增效”,这一轮儿偶尔还能听到,但少了,估计也不好意思老说了。都懂。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0年和2021年我国玉米均价分别同比上涨了12%和26%;2022年年末玉米和豆粕价格与2019年年末相比分别上涨了45.9%和55%”,其它的不说了。这些硬成本可不是哪个人随便想降就降得了的,除非不用。上一轮“降本增效”下来,养殖端基本都是明账了,不仅底裤的颜色不是秘密了,连布料是几根经线几根纬线织的都一清二楚。精打细算,挖呀挖呀挖,再怎么折腾这几尺布,也做不成件体面的大褂儿。养殖端60%以上的亏损面渐成现实的同时,大型养殖集团的日子同样艰难,2022年三家著名上市企业在营收分别增长74%、17.6%和7.8%的同时,净利润却下降了43.8%、73.4%和77.6%。《“中国模式”,留给中国奶业的最后机会》是本人2018年8月的文章,仅仅5年,昨日重现。“预计2023年国内奶牛淘汰率会超过8%,大概会有50万头牛淘汰”,但是这种无奈之举的代价不菲,以12月龄的育成牛为例,目前的销售价格仅相当于2019年的50%。新听到的常用表述是“阶段性过剩”,依据是“需求短期快速下降与生产能力刚性增长的矛盾导致了原料奶的阶段性过剩。当前的原料奶生产能力,新增的生产能力,并不是过剩产能,只是相较短暂下降的需求而阶段性过剩。”这些话都对,一点毛病没有。可眼前的问题是,这个阶段有多长?知道了多长,心里才有个谱儿,也才能决定到底要不要熬、怎么熬,这才是保持信心的方法。这个问题有谁敢说?又有谁说得清?即使说了,有没有人信也还两说。“当前和新增的原料奶产能对保障增长的乳制品消费需求非常重要。”但情怀、责任、担当,落到实处时都是得去拿钱办的。养殖端能做的好像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且行且珍惜。这样去守行业来之不易的根,是不是有点儿天方夜谭?
2022年由于全球乳品价格上涨,中国进口乳品同比下降15.2%。但是,“我国农产品的开放程度非常高,乳制品是国际关联程度很高的产品,进口依赖度较高”。“从2008年到2022年,我国乳制品的进口量从38.7万吨增长到327.2万吨,增长了8.5倍,去年的进口量占到了国内商品奶产量的40%”。“乳制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左右。与一些主要出口优势国家签订自贸协定之后,关税几乎已经降到零,国内的生鲜乳奶源与进口大包粉的奶源价格倒挂。这是奶业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问题。”此外,“我国土地成本在不断上涨,整体带动国内饲料成本也是进一步的上涨”。加上作物农业的专业性,通过“给养殖企业匹配自有土地”实现“一头牛两亩地”来“控制成本”,也只能说是美好的愿望。还有,“支持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通过直营、电商等服务当地和周边群众,满足高品质、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的举措是正确的,这种形式也发展了十多年,虽然不乏成功案例,然而对产业的结构性贡献似乎有限。把这三条放到一起,想说的是进口、土地、利益联结机制这些木已成舟的事就不用往回聊了,再怎么聊,也难免是天方夜谭。
02
在“乳制品消费需求继续增长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这个大背景下,眼前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消费出了问题。
根据《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乳制品电商销售观察》披露的电商基本盘,2023年3月销售额同比下滑32.51%,牛奶粉同比下降35.15%,低温奶同比下降56.61%,常温奶同比下降20.44%。“疫情初期牛奶8.5%的高消费增速戛然而止”。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原奶产量在2023年第一季度继续保持逆向增长,同比增长8.5%,不但远超2008-2018年0.42%的年均增速,也突破了2019-2022“超常发展期”7.1%的年均增速。此消彼长之外,还要考虑收入因素的影响。“2010-2021年,人均表观消费量从28.62千克/年增长到42.48千克/年,增幅48.4%。”虽然“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但实在是来之不易。“根据目前中国居民液态奶消费结构占比推算,人均收入每增加1%,人均奶类消费增长1.74%。”如果人均收入反向变化,人均奶类的消费下降也是1.74%?还是有可能放大?2022年出现了连续增长后的首次下降,人均表观消费41.73千克/年,同比下降1.8%。这些变化的潜在影响,不能当作天方夜谭,得找找改变的办法。
既然是消费出了问题,就得在消费上找原因、想办法。《2023某东PLUS会员高端牛奶洞察白皮书》披露的内容引人深思。这份《白皮书》不但指出了目前“牛奶进入价增驱动阶段,高端市场快速扩张”的趋势,还分析了“心理体验”、“网感”等与牛奶的食物本质并无直接关联的元素,旨在进一步“挖掘和满足高端奶需求”。此外,“发展高附加值奶产业”的说法也偶见报端。然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奶业,应该让优质牛奶成为消费者喝得起、离不开的必需品。”“我国乳品行业市场规模,2023年将达到约5300亿元。”这个产业规模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而言其实非常有限,市场潜力更远不止于此。疫情影响之下,“中国奶业仍是为数不多的上行行业之一”。践行“大食物观”需要知行合一,这样满足“以奶类为代表的低热量高蛋白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才不会成为天方夜谭。
还能做些什么?市场运用的是“看不见的手”。但有的时候,有些事还真得“看得见的手”适时出手。不知道下面的建议听起来是不是天方夜谭?如果不是,那么利的可就不仅仅是奶业的“小我”了。先看一组数据:
“2022年我国结婚人数为683.3万对,创下了1986年来的37年新低。与2013年最高峰相比,结婚人数下降了49.3%,下降幅度近半”。“结婚人数较大幅度减少,也将对未来出生率尤其是一孩的出生率产生较大影响。2021年一孩出生数量为468.3万,这也是多年来,我国一孩出生数量首次跌破500万大关”。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2022年全国新生儿数956万人。分孩次看,一孩生育率从0.7跌至0.5。全国人口共计减少85万人,为61年来首次负增长。”
人口问题的复杂性不敢管窥,但下面这条消息引人注意。今年4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了《哈尔滨市育儿补贴发放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对“符合条件的二孩家庭每月发放500元育儿补贴,三孩及以上家庭每月发放1000元育儿补贴,发放至该子女满3周岁。总计发放不超过36个月”。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哈尔滨在推出这样的政策,但如果把这个“办法”升级成为“国家哺育计划”推广全国,则不仅可能对奶业消费发挥影响,更可能促进上述人口问题的改观。具体想法是这样的:
从“计划”实施之日起,无论第几孩,无论是否婚生,只要是中国大陆出生的中国籍新生儿,以出生证编号为唯一依据,分两个阶段配发实名电子消费券。自出生之日起0-3岁内(共36个月)每月800元,4-6岁内(共36个月)每月150元。两个阶段的消费券分别限制用于购买婴儿配方奶粉(及辅食)和液态牛奶。
依托抗疫期间成熟应用的“赋码”技术,电子消费券直接以赋码方式同时发放至新生儿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持码人在政府授权电商平台的专有“国哺窗口”购买。通过人脸识别登陆,杜绝电子消费券转让他人(流通或买卖)的可能。同一名新生儿的消费券在其父母中任意一方(或法定监护人)使用后即扣减余额。每张电子消费券有效期3个月,过期作废,促进及时使用,把奶粉钱用在孩子的奶瓶里。
完成了2023年新配方注册的婴配生产企业,通过政府集采谈判,确立各自产品的“国哺计划”定价。持劵人在电商平台专有窗口自主选择、购买。在充分尊重不同品牌价格差异的基础上,800元电子券满足3公斤(约4罐)婴儿配方奶粉的消费不是没有可能,0-3岁宝宝一个月的奶粉就有了。选择贵的产品券不够的话,就自己再贴点儿。液态牛奶阶段的程序同理,4-6岁孩子是按照每天两盒奶(总计500ml)算的,每天5元,一个月150元。电商平台的筛选和交易费用标准通过政府集采统一谈判确定。“国哺窗口”形成的订单从厂家仓库直接快递发货,除平台交易费用和物流费用外,没有其它线下成本支付第三方。
03
这个想法难免被看作我们这些人的一厢情愿,但其实这个“计划”给牛奶消费能带来的直接线性贡献恐怕有限。1000万新生儿两阶段计划6年所需原奶加起来也不过七八百万吨,即使考虑“计划”稳定施行后可能给出生率带来的积极变化,每年产生的原奶需求也不大可能突破1000万吨,而且给现有婴配市场带来的影响也需评估;但这个“计划”的“蝴蝶效应”、“种子效应”、“社会效应”对牛奶消费的长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可以通过经济学模型运用各种假设进一步推算。人口问题纵然复杂,但这样的举措无疑会缓解一些中低收入适龄生育人群的实际问题,对新生儿出生率的促进值得期待。既利了牛奶这个“小我”,更功在国家、民族这个“大我”。
这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想法。相对于2022年全国20.37万亿元的财政收入,每年拿出3000多亿用在牛奶上听起来异想天开。国家给到牛奶上的钱其实不少。今年5月,某省发布了“2023年支持建设奶乳一体化万头牧场10个,达产后新增优质生鲜乳50万吨以上”的正式文件。“每个设计存栏规模1万头以上的单体奶牛场省级财政补贴5000万元,同时,鼓励地方政府通过整合产业基金、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专项债券资金等给予5000万元支持”。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这些措施的出台肯定有其出台的原因。但补这里、补那里不如直接补在消费上、补在孩子上、补在人心上、补在未来上。消费上去了,不但“阶段性过剩”的日子能过去,中国牛奶也才能拥抱灿烂的明天。
奔赴山城的路上,感谢你把这5000多字读完。从8年前的《强颜欢笑奔福州》到今天的《风雨奔山城》,中国牛奶产业一干人等最不缺的就是韧性。不管是躺着、跪着,还是蹲着,风雨之中都要互道珍重!风雨同行的路上,五十步笑笑百步无妨,但五十步坑百步的事不能干。互相搭把手,才能一起迎来雨过天晴!中国牛奶的美好未来绝不会是天方夜谭!那个未来一定充满着孩子们幸福的笑脸!也一定洋溢着我们这些奋斗者的骄傲和自豪!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