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把科研的论文写在这片黑土地上——吉林梨树实验站创新推广“梨树模式”纪实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王子涵
  • 2023-07-27 14:12:39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放眼望去免耕播种后的土地平整肥沃,一株株玉米苗嫩绿茁壮,长势喜人,一望无际的田野充满生机与活力。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三大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东辽河、招苏台河横贯全境,是吉林省重要的粮食产区,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的美誉。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梨树县考察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三年来,梨树县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围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主动破题,推动以“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机械种植、规模经营”为核心的“梨树模式”再升级。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试验站副站长、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贵满介绍,2022年,“梨树模式”在吉林省46个县(市、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3283万亩,实现了适宜推广地块全覆盖。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

“梨树模式”再升级

历经十七载探索实践,从破解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难题到面向东北地区示范推广,如今,“梨树模式”已成为防风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墒、节本增效的代名词,真正让农民成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受益者。

何为“梨树模式”?

“简单讲,就是以黑土地保护为目的,以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为核心的机械化种植模式。” 与黑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王贵满告诉记者,把玉米秸秆留在地面,好比给土地盖上了一层被子,保护黑土层不被风力、流水侵蚀,这样黑土层才会越来越厚,土壤里的有机质才会增加。

吉林全省耕地面积1.12亿亩,黑土区的耕地面积达9811万亩,约占东北四省区黑土区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黑土地不仅是宝贵的农业战略资源,更是保障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而面对如此广袤的土地,显然不是一家一户能够实现的。

“未来,农业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王贵满说,在“梨树模式”基础上,打造了升级版,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形成以合作社为主体,政府主导,粮贸、金融、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一体的生产模式,率先实现了现代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和契约化。

作为“梨树模式”的受益者,梨树县郭家店镇蔬菜村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凤香告诉记者,“2022年,通过将合作社的4500亩土地,打破界限、集中连片组成一个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平均每公顷增产1500多斤,增加收入1000多元。”

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凤香向记者介绍数字农业监测设备。

“经实测,此模式下,地块土壤含水量增加20%—40%,耕层0—20厘米有机质含量增加12.9%,对比传统种植模式增产10%左右。”“梨树模式”发起者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表示。

协同攻关,提升农机适用性

“过去种一季玉米,至少要反复整、压4次土地,再加上过量用肥和掠夺性开发,黑土层结构破坏很严重。”梨树县孤家子镇两家子村强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苗永盛说,如今使用多功能免耕播种机进一次地就可以完成整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不仅土壤保墒通透性好,出苗率还高。

“原来每台机器每天耕80亩地,现在这台机器能干120亩,平均每亩地节约成本100多元。” 苗永盛跟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近年来,随着“梨树模式”升级,与之相配套的农机具也实现了重大突破。今年,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会同四平市亿圣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在秸秆覆盖地表条件下完成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工序一次作业的新型免耕播种机,在梨树县全面推广使用。

站在新型免耕播种机前,四平市亿圣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苗全向记者介绍,这台机器针对保护性耕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研发,集秸秆归行、条带旋耕、播种、施肥、滴灌带铺设等功能于一身。

“为保证作物出苗率和生长整齐度,在机具压底格部件设计上,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同时,还安装了光电传感器,以便监测落籽状态。” 谈起这套新农机的研发,苗全如数家珍。

四平市亿圣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苗全向记者介绍多功能免耕播种机功能。

自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以来,实施全程机械化操作,最大限度发挥农机具作用,就是在适宜地区推广“梨树模式”的关键。“多功能免耕播种机的研发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机方面的短板。”王贵满说。

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

“去年,每亩地能打1800多斤,心里挺知足。”回忆起秋收时的往事,梨树县小宽镇长兴村文忱农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姜文忱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在梨树县,像这样的合作社还有很多,他们除了采用“梨树模式”外,还得益于梨树县开展的“双百行动”。所谓“双百行动”,即“百名硕博进百家合作社”的活动,它将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百余名硕博人才派驻到合作社,推行“一对一”实地科研探究,为农户答疑解惑,提供科学技术指导。

吉林梨树实验站。

2021年6月,“双百行动”正式落地,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江敬安被派驻到长兴村,成为了姜文忱的“好搭档”,也是这样的一次契机,迈出了合作社转型发展的第一步。

“今年,合作社的4000多亩地,全部采用‘梨树模式’,通过组成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将农资采购、农机作业、人员配置和资金使用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化。同时,种植作物的光照、通风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姜文忱说,“小江和他的同学们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科学施肥、除草、调整垄距,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在帮助合作社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于自己来说也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江敬安对记者说。

江敬安不是第一位,更不是唯一一位走进合作社的高校学生。自“双百行动”实施以来,共引进了90多名专家学者走进梨树县,通过建立科技服务工作站、乡村振兴农民研究会、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形式,为农户提供科学技术指导。

“把实验室搬到了黑土地上,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梨树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子涵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