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咸阳市豳风街道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彬州大佛寺石窟”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彬州灯山会”等资源优势,建设了乡村振兴文化馆(复兴少年宫、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积极把文化能人“推出来”、文化家底“亮出来”、文体活力“秀出来”、民间艺术“展出来”,探索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文旅融合、文化惠民的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子。
坚持铸魂强根 强化思想引领
“豳风千载传承文脉,灯山万代振兴宝地”。一副对联吸引众人走进豳风街道乡村振兴文化馆探寻“豳风古镇,丝路名衢”魅力,目之所及,皆是文化大餐,所到之处,全是文化盛宴。
展馆总建筑面积1749平方米,功能含民俗非遗陈列、豳风古镇体验、特色农产品展览、电子商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书房等,是豳风街道乡村文化振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引领基地和展示窗口,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彬州灯山会的传承基地。
展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现场教学与实景体验相补充的形式,采用图片文字、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实景模拟广泛开展政策理论宣讲、乡风文明展示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传承豳风文化,守护豳风根脉、厚植文化沃土共建精神家园,弘扬文明新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坚持守正创新 传承优秀文化
走进非遗陈列馆,采用动画的形式普及灯山会,让我们身临其境地“参观”世界上最早的霓虹灯点灯山景观魅力。非遗陈列馆里面积不大,却摆放着村里不少压箱底的“宝贝”:1926年于右任路过彬州时所写诗《邠县道中》,还有澳大利亚籍旅行家1910年中国西部考察时所拍水帘旧时影像,静静地讲述着“丝路名衢”“漆泾乡”的岁月。还有平常家用的火盆、陶罐、瓦罐、瓷罐、炕桌、纺线车、被褥炕、脸盆架等,都是当地经典的民俗生活用品……每一样老物件都承载着豳风人一代又一代的记忆。
戏曲文化展厅以中国最传统的戏剧形式皮影来展示《三打白骨精》的精彩选段,大家可以了解背后的故事,寻找记忆、感受历史,奋斗当下、展望未来。
坚持需求导向 优化文化供给
“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蹊边白复红。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看着窗外春暖花开,提起毛笔,在耕读传家展厅宣纸上写下谭嗣同1882年写的《过邠州》,应情应景。
豳风古镇体验区分为水帘客栈、会客厅堂、彬州民俗和耕读传家四个展厅。水帘客栈,真实还原了水帘境内的大车店的原貌,八仙桌上摆放的油饼、凉粉、牛肉、煎汤面、猪蹄等都是最好的待客食物;博古架上摆放的是彬州当地耀州窑系烧制的最漂亮的生活用具青花瓷;墙上两幅图展示的是“丝绸之路”、“邠州疆域图”,再现了商旅驼队满载丝绸,西出彬州的繁华。
在会客厅,门口牌匾上写着“剥枣之乡”,两侧的小楷均写的是《诗经》中与彬州有关的内容,再现了《诗经·国风·豳风》中的丰饶景象。在彬州民俗展厅,展示的是彬州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历史悠久的陶瓷烧造技艺,风格独特的民间刺绣,热闹非凡的南街社火·高亭,还有大觐枣、煎汤面、酒枣、花馍、民间搭醋、蜂糕、柿饼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及旋木工艺、民间刺绣、彬州窑陶瓷烧造技艺。让非物质文化、饮食文化、民宿文化、农耕文化真正“活”起来,焕发新活力。
坚持文旅融合 激发乡村活力
一部《西游记》让“花果山”的名字家喻户晓,但您知道吗?彬县竟然也有一座花果山,而且还有个“水帘村”。从唐代至今,这里每年元宵节都要进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点灯山,这项流传1300多年的民间习俗已成为地域民俗文化和元宵节庆文化的活化石。
每逢元宵佳节和三月八大佛旅游节,豳风街道张灯结彩、搭台唱戏、举办庙会、观灯看戏,拜佛祈福、怡情赏月。并免费开放乡村振兴文化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大队为群众义务讲解,表演文艺节目,通过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共赏乡村美景,共品乡村文艺,共享乡村发展。
同时,该街道建设创意集市,农副产品展销中心,采取“文化+互联网”“文化+科技”“文化+文创”“文化+文旅”等跨界融合的新型乡村产业,培育乡村文化原创力,让本土特色枣木工艺、农特产品“走出去”,拉动市场需求,逐步构建乡村文创产业生态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杜孟飞 车文博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