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助推乡村振兴,河南需要什么样的民营经济?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婉茹
  • 作者:杨建国
  • 2023-08-01 22:41:17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近期,从中央到河南,均在密集“力挺”民营经济。

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提“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7月26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2023全国工商联主席高端峰会暨全国优强民营企业助推河南高质量发展大会致辞中指出:“民营经济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科技创新的强引擎、对外开放的动力源、民生福祉的助推器。”

密集“力挺”之下,河南需要什么样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现代化河南,需要民营经济做什么?

更大力度参与重大战略

从中央到地方,这一轮民营经济政策的春天,指向非常明显: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意见》强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

近期,河南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政策措施》),明确指出:“将着重引导民间投资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科创平台建设、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等4个重点领域精准投入,以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投资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这些导向,均为河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出了重点方向。

为什么是这些方向?

这还得从现代化河南的“短板”和“重点”说起。

先说“短板”。

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定下了“两个确保”的发展目标: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上迈出坚实步伐。

报告也剖析了建设现代化河南,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亟待解决。”

特别是其中的“不平衡”短板,“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比较大”。

再说“重点”。

今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开局之年。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农业、粮食是河南的优势、王牌,也是河南的责任与担当。

现代化河南自觉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看待粮食生产、三农,把“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强省建设之路。

基于“短板”和“重点”,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河南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其中包括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等。

也因此,现代化河南需要民营经济更多参与到“十大战略”中来。

民营经济如何参与重大战略?更重要的是,本土民营经济如何参与?

这里,笔者想到了建业集团。

作为河南代表性民营企业,建业集团用31年的省域化发展战略,用品质、服务、口碑真正把“看好河南”、“根植中原”贯彻到底,真正做到了与河南同发展、共生长。

现代化河南需要的,正是更多“建业”一样,用长期主义思维,看好河南、深耕中原的民营企业,而且是本土民营企业。

更重要的是,建业在参与重大战略方面,一直是全省民营经济的先行者。

以新业态助力农业强省战略

去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给出了农业强国建设的“路线图”。

会议明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如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

今年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楼阳生强调:“大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近郊乡村游休憩地、景区周边游承接地、农耕文化游体验地、康养休闲游目的地。”

而建业集团从2012年起,全面布局农业板块,以引领性的新业态,不断助力河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经过十年左右探索,建业在农业板块,逐步探索出了一个建业模式:

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农业+为延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集群。

笔者认为,建业农业模式主要做好了三个重点:农业新业态、农耕文化以及联农带农。

农业新业态的先行者

先说农业新业态。

建业模式的代表之一,就是建业绿色基地项目,也是河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标杆。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建业绿色基地模式,破解了围绕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三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顶层设计不清晰,商业模式未完全跑通。一二三产布局不平衡,空间开发、运营和农产品销售依然是主要盈利来源。休闲观光、体验采摘等项目较少且特色不足,农产品销售同质化严重,住宿、餐饮等设施缺乏,难以吸引和留住消费者。

第二个难题:开发运营企业能力有待提升。规划设计环节未能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特色,导致游客审美疲劳。运营环节,因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不规范,项目品牌建设和长期发展受限。

第三个难题:普遍面临融合层次较低,产业链条延伸有限,产业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变现手段单一。

而建业绿色基地模式,把设施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创意农业、示范体验农业、科普教育农业、健康养生农业等六大业态融为一体,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通“赏、玩、吃、住、游”全链条,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

以周口建业绿色基地为例,该项目以“农业+文旅+康养”为发展定位,涵盖现代科技农业、文化旅游、休闲体验、湿地修复与改造及田园社区等建设内容,先后获评“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周口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周口市城乡 一体化示范区农业产业扶贫基地示范区”等荣誉。

从全省来看,建业绿色基地模式助推河南农业新业态从“0”到“1”,而且不断推动新业态升级提质,完成了从先行者到行业标杆、引领者角色的转变。

赓续农耕文化的破题者

再说,农耕文化。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涵,就包括“赓续农耕文明”。

河南地处黄河文化腹心地带,是黄河文化、农耕文明的集大成之地。赓续农耕文明,也是河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内容。

这方面,河南建业同样是全省先行者。

这方面,建业既通过“只有河南”这样的开创性项目,集中、凝练、创新地展示农耕文明,成为农业强省“门面担当”;也通过“中原大食堂”项目,集中、系统,用市场化机制让中原传统美食民俗文化活起来,成为了河南农耕文化破题者。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只有河南”作为河南打造农业强省的“门面担当”,打造成了流动的农耕文明博物馆。

巨大的麦田、夯土墙、土地、麦子、粮食......

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其核心元素在“只有河南”得到完美提炼、呈现。

某种程度上,“只有河南”是一座“流动的”河南博物馆,也是一座“流动的”农耕文明博物馆。

如果你想看到我国最纵深的历史,只有河南;如果你想看到国家最大一片麦田,只有河南。

只有河南,抓住了河南,乃至中华文明农耕文明的关键。

第一是“麦”。

河南农耕文明,最显著的体现就是麦。

正所谓中原熟,天下足,可以分成历史和现在两个维度来看。

从历史来看,依黄土而生,傍黄水而长,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自成一体,绵延不断。黄土地孕育的农耕文明,是黄河文明长盛不衰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奥秘所在。

从现在来看,这里有一个数据:

2022年河南粮食总产量为1357.87亿斤,位居全国第二,已经连续六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其中,小麦总产量762.54亿斤,排名全国第一。

在中原大地上,小麦已经成为绝对优势的粮食品种,小麦既潜移默化影响着河南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全国人的餐桌。

“只有河南”选择麦田作为核心符号,抓住了农耕文明的核心,也抓住了河南三农的核心。

第二是“土”。

这个“土”,既是“土地”,也是“土地”之上的文明。

在只有河南,踏过麦浪,抵达的是气势磅礴的夯土墙。

这面全长328米、高15米的夯土墙,是由河南的“土”一寸一寸夯筑而成。

这个“土”,代表着厚厚之土,代表着对自然、土地的敬畏和崇拜。

在只有河南,迈过夯土墙后,则是一个个以“地坑院”为原型,把商业、餐饮、戏剧完美结合的“迷宫”,而这些“迷宫”里,装载、演绎着粮食、土地等农耕文明的故事、记忆。

所以,这个“土”,也是农耕文明的体现和展示,也充分展示了农耕文明深入大地的拙朴与贴实以及弥散着的泥土气息,孕育和留存下悠远的乡土生活记忆,以及多彩多姿的民俗文化风情。

其次,中原大食堂打造成了中原传统美食民俗文化体验地。

除了宏大、抽象的艺术表达,建业在农耕文明“活起来”方面,还打造出了“中原大食堂”系列项目,通过美食民俗文化融合的方式,用市场化机制打造除了中原传统美食民俗文化体验地。

这里有几个数据:

建业目前打造了18个中原大食堂项目,集合了286种中原名吃、小吃,10大类30余种非遗曲艺、手工技艺,38个省级非遗曲艺和手工技艺,12个国家级非遗,吸引了美食忠粉超1000万人。

2021年11月,建业集团“河南建业大食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商业探索”,由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正式收录,供光华及其他商学教育机构参考使用。

研究报告指出,建业大食堂通过成熟的商业运营管理,打造了集民俗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的中原大地新名片,将对激发中国企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如何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为实现商业向善的高远目标贡献力量。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建业在赓续农耕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用河南赓续农耕文化的破题者来总结,可谓恰如其分。

联农带农的践行者

“现在,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于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等。

去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一大重要内容: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特别是,“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而这方面,建业同样可以说是全省联农带农的践行者。

以建业正在运行中的四个绿色基地项目为例,这里有一组数据:

覆盖项目周边30个村落,带动周边约2万户村民受益;

培育规模种植5917户;

带动3000余名创业者人均年增收约3万元;

……

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主体、受益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抓住农民主体,就抓住了农村农业现代化的灵魂。

而建业在联农带农方面,紧紧抓住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灵魂,通过项目与农户、村落的深度绑定,逐步探索出一条多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也是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中,最关键的意义所在。

截至目前,建业农业产业项目已累计总投资超100亿元,涵盖 “建业绿色基地”“建业大食堂”两个子品牌,共计23个项目,已初步完成了河南省内东、西、南、北、中的战略布局。

总之,建业是参与重大战略的民营经济标杆。

建设现代化河南,需要更多“看好河南、深耕中原”的“建业”。

作者: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三农学者 杨建国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